60年代的童年:身體饑餓與精神填飽
有一天,孩子在食堂吃到玉米面做的稀粥,開始覺得好吃,一頓吃三碗。以后老吃,就煩了,而且還不頂飽。這是“三年自然災害”的開始。此后兩三年內(nèi),饑餓感成為孩子無法擺脫的密友。即使如此,他們在放學路上也不會去偷地里的蔬菜。共產(chǎn)主義的兒童教育在道德情操培養(yǎng)上相當過硬,祖國的花朵們寧肯選擇凋謝,也不會冒著被鄙視的危險去偷竊。
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跟老師一起在學校里種菜。去野地里挖野菜的孩子絡繹不絕。境況到1962年后有了改善,基本得益于政府1960年提出并在隨后數(shù)年貫徹的“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被破壞的國民經(jīng)濟比例關(guān)系得到改善,孩子的瘦肚皮有了初步保障。
1963年,孩子們開始接受一位新的偶像——雷鋒,他將在孩子們心中一直住很多年。孩子們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雷鋒做啥我做啥”——一看到列車,就想為辛苦的列車員倒水;一看到老奶奶,就希望她摔倒然后上去扶;一看到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就恨不得他馬上迷路,好送他回家;一看到農(nóng)民伯伯的拖拉機開過,就盼著它陷入泥坑,可以跟同學們一道把它推出來。當受助者問孩子們名字時,他們會撲閃著大眼睛回答:“不要問我的名字,請叫我紅領(lǐng)巾?!?/p>
上繳蒼蠅尸體也是“學雷鋒活動”的內(nèi)容之一?;顒幼詈笱葑兂捎残灾笜耍刻於家粠资簧n蠅,表示自己為祖國衛(wèi)生做貢獻。一位當年的孩子回憶說:“我在上學路上也時刻緊攥著一只自制的蒼蠅拍,不走大道,專挑污水橫流的小巷,哪里臭就往哪里奔,并發(fā)動一切可以發(fā)動的力量。我母親因為我在吃飯時突然放下碗,狀若瘋狂地去追殺蒼蠅,嚇得摔碎碗,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頓?!?/p>
60年代的孩子,在身體饑餓與精神填飽中成長。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讓作為“紅小鬼”的他們,得到又一次“精神豐富”的機會。遺憾的是,這種“精神豐富”,卻是扭曲的,被愚弄的,反天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