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莫言紅得發(fā)紫,想做一個謙虛和坦率的人,已經(jīng)不成問題。為使自己心安、進步,他想說一點真話--除非那真話是不能說、說不得的。
回頭想想,其中可悲。
像他這種身份的人,做這些事也得“想”才做,那做起來確乎不易。這背后也就不光是環(huán)境畸形、精神扭曲等理由那樣簡簡單單就能說清的。
為什么他開始時不太“想”呢?自我保護的需要?
在這么一種環(huán)境下,競爭慘烈,份額都是有限的,一個人多占一份,另一人必然少一份,爭取一個機會,別人就少去機會。
他最初想報考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文學系,由于晚來,已過了報名的時間,總參系統(tǒng)的名額只有兩個,他憑著自己的作品,受恩師徐懷中賞識,特批后破格錄取,擠走的那一位呢?潛力或許有,只不過不太走運,從此擠到另一條路上。從那個人的角度來說,這種“破格”,也是“不公平”的啊。
當然,我不是說莫言不該“破格錄取”,而是說在畸形的年代里,我們埋葬掉的天才太多,機會、出路那么少,真正跑出來“打造”人類靈魂的作家們,卻禁忌自己。
對于莫言這樣的著名人士,我們的期待當然更多,雖然說他有自己的選擇權(quán)。選擇“莫言”,是其權(quán)力的體現(xiàn),他的父親就告誡他,為免惹禍,少說為妙。
這是千年以來中國人的生存哲學。莫言繼承了這樣的哲學,實用、好用。在他人生的每一階段,面對自己需要突破的東西,其采取的方略一以貫之。說明莫言超強的適應環(huán)境的生存力、應變力,從而在本質(zhì)上,也就規(guī)定了他是一個比較安分的“良民”。
賈平凹曾在《病相報告·后記》中,說出自己對文學--主要是對小說的看法,認為文學可分主流的、閑適的和分析人性的三類。我們的傳統(tǒng)里只有前兩類:一者歌頌或揭露批判。歌頌則受人鄙視,批判則后世敬重,尊一聲“×圣”。但無論迎合還是叛逆,緊跟政治與潮流的作品,都不可久。這就有了另一類,即性靈化地生存,享受人生,幽思玄想,清心寡欲,作文啟人心智,后世稱一聲“×仙”。第三支的“分析人性”,在國外很發(fā)達,國內(nèi)目前還不成氣候?!跋蠕h”作家多所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