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使朱爾典于1月1日見到袁世凱時,發(fā)現(xiàn)袁世凱“顯得很不痛快,而且極為喪氣”。袁世凱坦率承認,他對局勢已失去了控制,所有一切關于和平解決的努力已用盡但仍無效果,上海的革命黨極端不愿意妥協(xié)。1月2日,或許是出于袁世凱的授意,馮國璋、姜桂題、張勛等北方將領致電內閣及南方代表伍廷芳,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如以少數(shù)人意見采取共和政體,必將誓死反對,不惜一戰(zhàn)到底。
孫中山對北洋將領的表態(tài)頗為重視,1月5日即復電:一旦國民會議選舉實行之后,政體解決,大局已定,自己就遜位,以待賢明之士。10日后,孫中山又致電伍廷芳,請他轉達袁世凱,說:如果清帝退位,宣布共和,臨時政府決不會食言,他本人即刻正式宣布解職,讓位于袁世凱。
對于孫中山的再三保證,此時的袁世凱已懷抱戒心。他復電質問伍廷芳,國體問題由國會解決,現(xiàn)正商議正當辦法,自應以全國人民公議之政體為斷。現(xiàn)在南京忽已組織政府,孫文已受總統(tǒng)且宣示驅逐滿清政府,顯然與之前議國會解決問題相背;此次選舉總統(tǒng),是何用意?如果將來“國民會議”議決國體為君主立憲,那么南方政府及總統(tǒng)是否取消?
令人奇怪的是,伍廷芳此時也仍堅持“國民會議”,他在1月3日回復袁世凱的電文中指出:唐紹儀乃北方全權代表,和談所議定的條款不能因其被免職而歸于無效,而且本代表與唐代表會訂的“國民會議”召集辦法已將就緒,只剩下會議地點和日期尚未解決,本次事變可望和平解決,如今遭此意外,深表詫異。
1月5日,伍廷芳更是向各國駐上??傤I事遞交照會,要求清廷對召回北方議和代表唐紹儀及否決和議協(xié)定所引發(fā)的一切后果負責。之后,各國駐京使館也接到同樣的照會,伍廷芳甚至指責本次和議不成乃袁世凱一人之過,如此兵連禍結,袁世凱難辭其咎。作為反擊,袁世凱立即將議和期間與伍廷芳的所有交涉函電抄送各國公使。
在了解了整個議和的全過程后,列強在華外交界一致認為,本次談判失敗,責任實在南方。原因很簡單,雙方既已同意由“國民會議”決定國體,袁世凱也已說服清廷照辦,但到最后,南方卻以“各省代表會”取代“國民會議”并電告伍廷芳“毋庸再開國民會議”,這顯然是一種背信棄義之舉。另外,在議和過程中,南方只顧一己之私,動輒以罷議相威脅,甚至不許北方代表發(fā)表異見,不準討論君主立憲之可能,其態(tài)度之專橫,形同專制。
不過話說回來,南方搶先成立“臨時政府”以定國體,此舉無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事實上,南北雙方對此都心知肚明,大家心里跟明鏡似的。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南北雙方之爭,表面上看是“君憲”與“共和”之爭,實際上則為“名器之爭”。南方搶在“國民會議”之前成立臨時政府,目的就在于與清廷分庭抗禮,而孫中山急于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目的也在于逼迫袁世凱將其視為平等的談判對手,以便革命黨在推翻清廷后更好地參與政治權力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