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國風范》“求同存異”的亞非會議(1)

大國風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歷程 作者:劉德斌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1955年4月18日召開的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亮點之一,周恩來總理在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促使了這次會議的順利進行,而會議最后宣言中提出的十項原則更是對新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重要延伸。

二戰(zhàn)的結(jié)束掀起了20世紀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的潮流,許多亞非拉國家尤其是亞非國家正是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獨立。到20世紀50年代末,有大約30個亞非國家取得了民族獨立,但同時仍然面臨著鞏固民族獨立的任務(wù)。而亞非的其他一些國家還在為民族獨立而努力奮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53年,印度尼西亞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建議召開亞非國家自己的一次會議。1954年4月,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和錫蘭五國在召開科倫坡會議的時候確認了這一提議。南亞五國因此成為亞非會議的正式發(fā)起國。

中國被邀請參加這次會議。接到會議邀請后,毛澤東主席決定讓周恩來總理兼外長擔任代表團團長,并為會議進行了周密的準備,最后確定了參加會議的戰(zhàn)略方針是“在妥協(xié)中堅持原則,在和解中達到目的”,“和平共處,求同存異”。事實證明,這一原則在亞非會議上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國代表團的行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臺灣國民黨得知是新中國而不是臺灣被邀請參加這次會議后,決定采取破壞行動,即暗殺周恩來總理和中國代表團成員。由于當時新中國的條件有限,中國代表團決定租用印度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根據(jù)原定的行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將于4月11日下午13點從香港飛往雅加達。臺灣當局決定利用這一機會進行暗殺活動。當時,臺灣在香港的特務(wù)花費60萬港幣收買香港機場的清潔工周梓銘(化名周駒),在“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的右翼輪艙處安裝了定時炸彈。飛機起飛五小時后爆炸,飛機上乘坐的11名中國代表團成員和中外記者全部遇難,同時遇難的還有五名機組成員,只有三名機組成員生還。當時,周恩來總理因臨時改變行程(應(yīng)緬甸總理吳努的邀請,在參加亞非會議之前,周恩來總理去緬甸與埃及、阿富汗等國總理進行會前的會晤)而幸免于難,并得以繼續(xù)前往參加會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