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亞的安息帝國,至東漢時已經(jīng)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安息帝國在西漢時期已經(jīng)與中國建立起正式的官方往來,民間商旅的交往更是不可勝數(shù)。雖然東漢時期,安息帝國已經(jīng)有了衰落的跡象,但是作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帝國(中國、羅馬、安息、貴霜)之一,安息與中國之間的聯(lián)系仍是不容忽視的。
東漢時期,中國與安息之間的正式往來見于正史記載的就有多次。如:漢章帝章和元年(87年),安息遣使?jié)h朝,并獻獅子、符拔。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又一次遣使獻獅子及條支大鳥(當時稱為安息雀,當為鴕鳥)。148年,安息王子安清(字世高)來中國傳布佛教,譯經(jīng)多種。而中國使團抵達安息的記載,是公元前97年,西域都護班超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時路經(jīng)安息。
安息地處中國與大秦兩國之間,從西漢時期開始,就一直阻礙著兩國的直接交往。東漢時期,安息仍希望在兩國之間做中轉貿(mào)易,從中獲取暴利。因此,當甘英出使大秦,已經(jīng)到達波斯灣東部時,陪同的安息人稱:波斯灣廣闊,即使是在順風的情況下,也要三個月才能渡過,如果遇到逆風則需要兩年的時間,而且路途中并不安全,極有可能葬身海中。甘英不是一個敢于冒險的探險家,在安息人的勸阻下,無功而返。
東漢時期,帕提亞已經(jīng)開始逐漸衰落,而羅馬卻日益強大。兩者角色的對換為羅馬與中國之間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說漢武帝時期,有關大秦國入貢的記載,想象成分居多的話,東漢時中國已經(jīng)與羅馬建立起直接的聯(lián)系,卻是毋庸置疑的。公元94年,班超破焉耆國,西域50多國內(nèi)附,與此同時,史書還記載,遠在萬里之外的安息、條支諸國“皆重譯貢獻”。
公元100年,中國史書《后漢書》和古羅馬地理學家馬林(Marinus of Tyre)的《地理學導論》,都記載了一個羅馬“使團”的中國之行。雖然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這是中國和歐洲直接交往的開始,但是他們也都認識到,這次所謂的“使團”,是由一隊商團冒充的。也許,166年,大秦王安頓遣使自日南(今越南中部)來中國獻象牙、犀角,是中國與大秦之間的第一次官方直接交往。
公元161年,大秦王安頓,也就是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即位,據(jù)說,一同即位的還有一個維魯斯,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兩帝共治。不過維魯斯是個平庸之人,而馬可·奧勒留卻是羅馬帝國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世人稱其為“哲學家皇帝”,其著作《沉思錄》是西方歷史上最感人的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