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的尖頂高高聳起刺向天空,敖包雄偉地矗立著。那棵高大的杜梨樹上,人們掛滿了紅布條,使它真正地成為了一棵神樹。紅布條在風的吹拂下,一會兒纏向塔身,一會兒在敖包上輕吻。
佛塔建起的那一天是這座城市的誕生日,是龜茲國的重生日。三萬風塵仆仆從西域而來的人們,在代來山山頂聚會,慶賀他們的百劫余生,慶賀他們有了一個新的家園。
舞蹈開始了。那是胡騰舞。之后則是胡旋舞。親愛的朋友們,讓我負責任地告訴你,西域舞蹈傳入中國內(nèi)地,這一次龜茲國舉國舉族的遷徙大約是最重要的一次傳遞。在此之前,中原幾乎是沒有舞蹈的,那些被稱為舞蹈的東西,只是宮廷樂舞那弱不禁風忸怩作態(tài)的玩意兒而已。真正的舞蹈是從西域傳來的,是靠這些龜茲百姓帶到中原的。
敘述者此刻是多么地想將那風一樣旋轉(zhuǎn)、手到眼到心到的胡旋舞,向親愛的讀者紹介一二。但是,野花漸亂迷人眼,后面還有許多的應接不暇,因此敘述者此刻只能一筆帶過了。在后邊,我們的劉赫連將要從這些神秘的舞者中挑選出其中最優(yōu)秀的二十位,去那大河套的諸多城市去顯擺。到那時我們再說吧。
在舞蹈途中,嗩吶突然亢奮地吹奏起來。先是一桿引領(lǐng),接著是無數(shù)桿嗩吶一起吹奏。那嗩吶有長有短,大號的幾十桿嗩吶,將桿子擔在塄坎上,喇叭口朝天。較之在西域廣闊地面的吹奏,嗩吶那響遏行云的聲音,似乎更適宜于在這高原上施展。高原有回聲,那聲音撒向四方,又被不遠處的老崖?lián)趸貋砹?,從而產(chǎn)生了“轟隆轟隆”的回聲。那回聲仿佛夏日的悶雷一樣掠過高原,久久不息。
龜茲人把這嗩吶不叫嗩吶,叫“響器”。響器,會響的器皿,一個多么有意思的名字。陜北人則把這嗩吶手叫“龜茲”,字還是這兩個字,只是音在后來有些念走音了,“龜”念成了烏龜?shù)摹褒敗薄?/p>
接著一群打腰鼓的來了。
那腰鼓手,要想打出氣勢來,得從山頂踢踏著往下打。腳尖踢起黃塵,人像龍擺尾一樣在這彌天的黃塵中游動。活生生的是一群下山虎。腰鼓手在擊打的時候,頭要像撥浪鼓一樣大幅度地擺動,用這擺動帶動全身,那身子要“篩”,像農(nóng)村婦女端著篩子篩糠一樣一路大篩,那屁股也不閑著,也要像頭那樣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