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不僅是做人的規(guī)則,也是執(zhí)政者必須遵守的基本規(guī)則?!墩撜Z》中,子貢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政府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弊迂曈謫枺骸叭绻炔坏靡岩サ粢豁?,在這三項之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曉賳枺骸叭绻炔坏靡堰€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之中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回答說:“去掉糧食。因為,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沒有糧食不過是餓死罷了,但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边@一點法家也是高度重視的,商鞅轅門立木的目的就是要在百姓心目中建立一個說話算數(shù)的形象,韓非子也講“小信誠則大信立”。
“誠實守信”的行為準則實際就是博弈論講的重復博弈的聲譽機制。不同之處在于,軸心時代的思想家把它作為行為準則,現(xiàn)代博弈論則嚴格證明,它是個人的長遠利益所在。一個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只有人們重視信譽,才能走出“囚徒困境”,實現(xiàn)合作共贏的結(jié)果。
(5) 獎善懲惡 軸心時代的思想家雖然認為只有互助相愛、誠實守信,人類才能從相互仇恨的罪惡中解脫出來,世界才有救,但他們也明白,讓人們做到互助相愛和誠實守信是不容易的。他們提出的教義(或理論)是“規(guī)范性的”(normative),即人們應該那樣做,而不是“實證性的”(positive),即人們實際上一定會那樣做。他們不可能不明白,人是有自己的利益的,甚至是自私的,人們常常是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選擇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正因為如此,天下才變得無道。所謂善惡之爭不過是語義上的誤解(misunderstanding),人性無所謂善惡。孟子講“人性善”是說人性可以“向善”,如果環(huán)境對的話;是告誡那些作惡的人“你不是人”。如果人本性是善的,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惡呢?怎么還需要他來教導呢?荀子講“人性惡”是說可以“化性起偽”,走向善。如果人本性是惡的,你改造又有什么用呢?本性怎么能改造呢?因此,無論孟子還是荀子,“善”不過是給社會成員定的一個行為標準。正因為人性無所謂善惡,軸心時代的許多思想家才相信人“心”是可以改造的,才提出了他們各自的主張。但改造人心不是僅靠說教就能完成的,所以他們都提出了改變?nèi)说男暮托械募顧C制。
軸心時代的思想家提出的激勵機制基本是相同的,就是“獎善懲惡”。儒家講“賞賢使能”,講“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荀子),區(qū)別“君子”與“小人”,就是希望通過功名利祿的誘惑使人們做君子不做小人。事實上,儒家之所以強調(diào)等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把等級作為“獎善懲惡”的激勵機制(詳細討論見下一節(jié))。墨子講“兼愛”,但他設計的激勵機制幾乎與今天人們主張的激勵機制沒有什么區(qū)別,被易中天先生概括為“自食其力,按勞分配,各盡所能,機會均等”。墨子主張“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堅決反對不勞而獲(“無故富貴”)。在中國古典思想家中,老子等道家學派的人物似乎是反對“獎善懲惡”的,所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道德經(jīng)》第三章)。但他其實是反對統(tǒng)治者的任意獎懲和過度獎懲,反對獎懲手段控制在統(tǒng)治者手里,而不是反對無為而治下的自然獎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