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 4歲的女兒凱蒂非常喜歡上學,爸爸每次送她上學離開時她從來沒哭鬧過。直到有一次,她在學校生病了,老師打電話給托馬斯,托馬斯就把凱蒂接走了。
第二天要去上學的時候,凱蒂開始哭鬧,可之前她還好好的呢。接下來的幾天,每天早晨都會發(fā)生同樣的事情,就算托馬斯在哭鬧與反抗中好不容易給她穿上了衣服哄她去上學,到了學校情況也會變得更加糟糕。
在學校的停車場下了車之后,凱蒂就會越來越“反?!薄_M入學校大樓時,她就會有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行為。她緊挨著爸爸走,不知怎么的,她小小的身體變得比鋼琴還重。
在她的反抗之下,托馬斯只好拖著她一步步地挪向教室。到了教室,她把爸爸抓得更緊,最終使出經典的“力量集中式”——把所有的重量都壓在爸爸腿上。當托馬斯終于逃出凱蒂的“魔掌”,退出教室時,他聽到了女兒歇斯底里的聲音:“你走了我會死的! ”
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幼兒分離焦慮。學校有時候是個非??膳碌牡胤?,但是托馬斯很納悶:“凱蒂生病之前非常喜歡學校,她絕對是為學校而生的。她熱愛學校里的活動,喜歡和同學交朋友、愛講故事,還很崇拜她的老師?!?
那么,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一場病就制造出了凱蒂這樣極端的、不可理喻的恐懼情緒?托馬斯應該怎樣回應?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個法子讓凱蒂心甘情愿地回去上學,這是他的“生存”目標。但是他也希望把這個艱難的經歷轉變成一次機會,不僅解決凱蒂眼下的問題,更要對她的長期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是他的“發(fā)展式教育”。
稍后我們會回到托馬斯面臨的這個問題上來,看他怎樣運用大腦基礎知識讓僅僅滿足最低要求的“生存”時刻,變成幫孩子獲得無限發(fā)展能力的好時機。他很了解我們接下來要闡述的知識:左右腦工作的簡單原理。
左腦和右腦
可能你已經知道大腦分成左右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而且在功能上也非常不同。有人甚至認為,左右腦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它們都有“自己的想法”??茖W界稱,大腦影響我們的方式有“左腦模式”和“右腦模式”(見圖 2— 1),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將用通俗的說法討論左腦和右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