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者序 在中國證券市場轉型的過程中重溫經典的價值(2)

證券分析(第6版)(套裝上下冊) 作者:(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在重溫《證券分析》這樣一部歷久彌新的經典著作,并不僅僅是為了證券分析史的探究,而更多的是立足于當下的中國證券市場的轉型。我的理解是,價值投資成為主導性的投資理念,應當是當前市場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如果把經濟發(fā)展史與證券分析的演變歷史對照來看,可以發(fā)現,《證券分析》這部經典著作和經濟危機頗有淵源。1929 年到1934 年是《證券分析》的孕育期,在這個時期,美國的“大蕭條”給華爾街帶來重創(chuàng),卻也讓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理論經受了危機的洗禮。格雷厄姆既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任過教授,又在華爾街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投資業(yè)績;既經歷過讓投資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經歷過讓投資者沮喪絕望的大蕭條。泡沫膨脹時不得意忘形、危機肆虐時不放棄希望,市場錘煉了格雷厄姆,也更堅定了他對價值投資的信心。正如本書獻詞頁上所引用的賀拉斯的詩句:“現在已然衰朽者,將來可能重放異彩?,F在備受青睞者,將來卻可能黯然失色。”

縱觀西方證券投資思想的變遷史,從不同的理論假定、分析視角和邏輯框架出發(fā),市場在不同階段分別形成了不同的理論與思想,與價值投資理論并行活躍的有技術分析理論和現代金融理論。

從演變脈絡來看,技術分析理論從道氏理論發(fā)展而來,旨在從證券價格本身的歷史走勢中探尋規(guī)律,最早采用的是直覺經驗化的投資策略,而后發(fā)展到圖形化的投資模式,再到指標與模型化的投資決策方式。《證券分析》中對技術分析有不少評價:“技術分析是一門藝術,需要特別的才能方可成功。”書中將證券分析(書中代指價值投資理論)和技術分析類比為律師和音樂家兩種職業(yè),有才能的律師能過上不錯的生活,而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在探尋成功的音樂生涯道路上,會遇到許多令人痛徹心扉的障礙。由此可見,遵循價值投資理論的證券分析師能從工作中獲得滿意的成果,而技術分析的持續(xù)成功卻需要非同尋常的素質或運氣。

大蕭條之后,格雷厄姆初步提出了價值投資理論的基本框架,其內涵和外延被價值投資的追隨者不斷擴充,成為證券投資實踐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框架之一。價值投資倡導的基本理念是:

(1)“價值遠超過價格所帶來的安全邊際”,這也是《證券分析》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價值投資者所追尋的安全邊際必須有足夠的緩沖帶,不是試圖以20 元的價格購買價值21 元的證券。巴菲特曾將“安全邊際”做過一個有趣的比方:“架設橋梁時,載重量為3 萬磅,但你只駕駛1 萬磅的卡車穿梭其間?!?/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