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2008年1月23日).
當前這場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樓市泡沫引發(fā)的?!岸?zhàn)”后,金融危機每隔4到10年就爆發(fā)一次。就某些層面而言,這場危機與其他危機存在相似之處。
然而,它們有一個明顯的區(qū)別:這場危機標志著基于美元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周期性危機是更大的繁榮—蕭條周期的一部分,當前這場危機標志著一個已經持續(xù)60余年的超級繁榮期達到了頂點。
繁榮—蕭條周期常常與信貸狀況相關,而且總會涉及一種偏見或誤解,即人們通常沒有認識到貸款意愿與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性、循環(huán)性的關系。具體而言,寬松的信貸環(huán)境催生了市場對房地產的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進而提高了信貸額度。當人們購房時,如果預期能通過抵押房產獲得再融資,從而獲取利潤,那么泡沫就產生了。最近幾年美國樓市的繁榮即為明證,長達60余年的超級繁榮則更為復雜。
每當信貸擴張出現(xiàn)問題時,金融監(jiān)管部門就會出手干預,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并尋求其他方式來刺激經濟。這造成了一種“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作“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規(guī)模的擴張。這個體系如此成功,以至于人們逐漸相信美國前總統(tǒng)羅納德·里根所說的“市場的魔力”,也就是我所說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自發(fā)地實現(xiàn)均衡狀態(tài),認為如果允許市場參與者追逐自我利益,則最符合共同利益。這是一個明顯的誤區(qū),因為真正阻止金融市場崩潰的是監(jiān)管機構的干預,而不是市場自身的調節(jié)。然而,市場原教旨主義竟然在20世紀80年代成了主導性的經濟思想。當時,金融市場剛剛呈現(xiàn)出全球化趨勢,美國剛開始出現(xiàn)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能夠吸收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儲蓄,并且能夠使其消費超越其生產能力。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民生產總值的6.2%。金融市場通過推出更加先進的金融工具,并提供更加優(yōu)惠的借貸條款,鼓勵消費者貸款。每當國際金融體系遇到風險之際,監(jiān)管部門就會出手干預,從而助長、縱容了信貸擴張的過程。自1980年以來,金融監(jiān)管越來越松弛,到最后幾乎名存實亡。
隨著新式金融產品越來越復雜,政府無法對其進行風險評估,便依賴銀行自己的風險管理方法。這樣一來,超級繁榮過程的發(fā)展就失控了。無獨有偶,評級機構也依賴合成金融工具的始作俑者所提供的信息,其責任心之缺失令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