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師范學校,雷曉崗和馮莉華從認識到墜入愛河,快畢業(yè)時,兩人的戀情已經(jīng)是眾所周知了。那時師范生統(tǒng)一包分配,畢業(yè)時他們被分配在遠離城市的一個農(nóng)村初級小學任教。
一年后,杉杉、松松來到人間,這對可愛的孿生姊妹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她們也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童年的杉杉、松松是天真活潑的,從小穿同樣的衣服,用同樣的碗筷,和其他孩子沒有什么兩樣。在農(nóng)村小學,接觸面窄,父母每天到學校上課,誰先下課誰先回家?guī)Ш⒆?,有時課錯不開,調換一下課節(jié),別的老師也都能理解,給予方便。姊妹倆從小就“心有靈犀一點通”,顯露出許多共同的天性。她們在這個溫馨的家中長到六歲,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父母就讓她們上學了。她們穿著同樣的服裝、同樣的新鞋,背著同樣的書包,歡天喜地去上學,上課都坐在一起。
這些,也為她們孤獨的性格埋下了伏筆。
在小學時期,她們不和任何同學交往,下課鈴聲一響,大家爭先恐后地跑出教室,男孩們在一起追逐著打鬧嬉笑,女孩子們一群群在一起跳繩踢毽子。她們不和任何人玩,只有姊妹倆在一起。同學們有說有笑,歡天喜地。姊妹倆有話自己說,不同別人交流,久而久之,跟同學們疏遠了。倆人的形影不離,實質上已經(jīng)遠離了群體,這是孿生姊妹孤僻性格形成的關鍵,冷漠的堤壩逐步在心靈上筑牢。
不善言談、不善交流、不與外人接觸、不信任他人成為孿生女孤獨之源。但雷曉崗和馮莉華作為父母,對女兒的不合群感知甚少,更不會采取一些心理上的、教育方面的手段對她們進行疏導,而是任其發(fā)展。
所以,當已經(jīng)坐了幾年牢,對人生有所感悟的姊妹倆接受采訪,談及犯罪時說:“如果父母在我們很小時就把我們分開,讓我們各自形成自己的圈子,就不會養(yǎng)成我們孤僻的性格,就不會有今天!”
她們生活的路線就是家庭-學校-家庭。
這樣的孩子就已經(jīng)有問題了,本應及時采取措施,給予疏導,以解心靈上的隔膜,必要時可看心理醫(yī)生,消除心里的陰影,快樂幸福地成長。但是疏忽大意的雷曉崗和馮莉華不僅沒有察覺,反而在他們調到城市工作后,又把她們雙雙送進城郊的私立學校,使杉杉、松松孤僻的性格雪上加霜,這給家庭悲劇的發(fā)生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