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完全有能力擺脫焦慮(1)

做好自己就是超越自己 作者:婉航


你完全有能力擺脫焦慮

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是一名工程師,他曾在1949年參加美國空軍的MX981實驗。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定人類對加速度的承受極限。在實驗中,需要將16個火箭加速度計懸空裝置在受試者的上方。當時,有兩種方法可以將加速度計固定在支架上,一種是正確的,另一種是錯誤的,但看上去都能嚴絲合縫。不可思議的是,工作人員竟然“有條不紊”地將16個加速器全部安在了錯誤的位置上。不知是隨口一說還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墨菲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如果有兩種或者以上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錯誤的選擇。”(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后來,人們將這句話加以引申改造,成為了著名的墨菲定律——如果壞事有可能發(fā)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fā)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如今,這句話已經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句常用的俚語。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回到家想要開門,口袋里有兩把鑰匙,一把是家門鑰匙,一把是車鑰匙,兩把鑰匙手感都差不多。我們現(xiàn)在想要掏出家門鑰匙,我們或是隨手掏出一把鑰匙,或是在口袋里挑選并掏出一把鑰匙,結果是什么?沒錯,我們往往拿出的是我們不需要的車鑰匙。

再比如,你今天的外套口袋很淺,可是你不又得不把手機放在里面。你生怕手機會自己掉出來,或者被小偷偷了去。所以你就總是用手去摸摸口袋里的手機,看看是不是還在。終于,你的袖口碰到了手機,陰錯陽差把手機帶了出來?;蛘吣愕囊?guī)律性動作和擔心的表情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后你的手機終于不見了,你也不知道是掉在了半路上還是被小偷偷去了。

這些都是墨菲定律的實例,是的,如果壞事有可能發(fā)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fā)生。    我們經常說“上山多終遇虎”,“怕什么來什么”,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雖然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并不代表不會發(fā)生。在生活中經常有類似的表述,說某某設備非常安全,出現(xiàn)事故的概率是百分之0.001之類的話。然而這并不代表事故不會發(fā)生。如果因此而麻痹了人們的安全意識,反而會加大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結果可能會造成更加頻繁的不幸事件。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即將返回地面前的十幾分鐘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lián)系,并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中部地區(qū)上空突然解體墜毀,機上7名宇航員,包括6名美國宇航員以及首次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全部遇難。航天飛機爆炸的畫面反復地出現(xiàn)在家家戶戶的電視屏幕上,人們止不住流淚、悲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也印證了墨菲定律。如此復雜的系統(tǒng),出現(xiàn)事故是必然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事情。不能因為安全系數是百分之99.99就說明一定不會出事。

面對這樣的事件,我們要采取什么態(tài)度呢?從此放棄航天事業(yè)吧,因為那早晚都會出事?或者聽任下一次事故發(fā)生?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態(tài)度。正確的態(tài)度是,在發(fā)生事故之前,我們要盡我們所能,打起精神來避免失誤,在事故發(fā)生后,要積極尋找事故的原因,防止下一次事故。這是墨菲定律給我們的啟示。正像在事故之后,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在發(fā)表電視講話時所表現(xiàn)的一樣——對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中遇難的七名宇航員表示哀悼,而宇航員們?yōu)橹I身的太空探索道路“仍將繼續(x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