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生的很多幸福緣由是早已被父母種下的。有些孝順的孩子從小就善于觀察父母,懂得他們的內(nèi)心,懂得他們的愛,更懂得他們需要什么,而這實際上恰恰是培養(yǎng)了將來為人處世的潛在能力。比如,今天看到父母的神色不好,他們就會擔心他們的身體,是不是生病了,或是聽到了不好的話,有什么愿望沒有完成。當孩子能懂得父母的心了,也就漸漸養(yǎng)成了這樣愛護父母、為父母著想的習慣——其實,這就是愛,我們給父母的和父母給我們的一樣,都是幸福。
這種關(guān)心人的習慣,在我們長大后非常有好處。假如我們成了公司的老總,就會有一套如何關(guān)心員工的方法了。這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從小就耳濡目染得來的。我們應(yīng)該明白,其實世界上最好的公共關(guān)系學就是在家里和父母學的。
作為父母,當然也要善于教導孩子,讓孩子主動體貼他人,學會察言觀色。說到察言觀色,本來,這是一個很褒義的修飾詞,本意就是指做人要懂得觀察一個人的神色、說話的語調(diào)以及他的需要,這樣我們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不過可惜的是,這個詞用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生了修飾方面的反轉(zhuǎn),成了貶義詞了。
其實,假如你對父母有著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敬愛,那么不用他們教你,你也一定會時刻察言觀色,去注意他們,因為你很愛他們。天長日久,你就會把“今天他們快不快樂,高不高興,舒不舒服”的這種關(guān)注和敬愛也用在其他人身上。這樣就意味著你把每個人都當自己的父母看,觀察他們,想著怎樣才能夠幫助他們。慢慢地,你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就會擁有遠超過他人的智慧和福報。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我們心里面懷有對人的一分尊敬,就會獲得別人對我們的十分尊敬。
人生本就是一種修行。一個老人,他可能是一本智慧書,因他一生的經(jīng)驗足夠我們學習了。老人在垂暮之年,就像是夕陽西下,我們將來也終會有這么一天的,因此,尊敬老人,更多的是在尊重我們的未來,存一份福德也是幸福的種因。
真正的“有德者”就是我們前面曾經(jīng)提到的“善知識”,我們應(yīng)該好好揣摩這些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是“與世間相同,又與世間不同”?!巴笔侵杆麜S順大家,也要行住坐臥,也有痛苦快樂,他也會表現(xiàn)出一些情緒;“不同”的是,他的心已經(jīng)超越了世間,即使在訓責別人時,他的內(nèi)心也沒有絲毫的嗔恨心。這才是真正的有德者,我們自己除了尊重,更應(yīng)該努力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