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由的思維(2)

生命的真相:葛吉夫的第四道 作者:(瑞士)珍妮·迪·薩爾斯曼


26.不知的狀態(tài)

如實(shí)地覺察自己就是在感知真相,這是一種直接的感知,它只有在一種不受任何局限的狀態(tài)中才能出現(xiàn)。我相信我在探尋,但我卻看不到我的探尋被驅(qū)動它的力量所羈絆。我在尋求擺脫思想、記憶和已有知識對我的束縛。我在尋求超越。我嘗試去努力工作,嘗試去臨在,但是在這種努力中,我被控制了——在整個的努力過程中我一直都處于被控制的狀態(tài)。第一個阻礙我的念頭就是“我在工作”。我其實(shí)沒有覺察到是誰在工作,我沒有覺察到頭腦是一個障礙。我給自己尋求的東西賦予一個名稱或概念,然后投射出一個形象,從一種匱乏感出發(fā)向目標(biāo)前進(jìn)。我認(rèn)為有必要了解自己所探尋的對象。于是,一個代表真相的東西反而比對真相的探尋更為重要了。

我與理性的頭腦之間的關(guān)系必須改變。我需要看到它的局限,不再幻想它有能力直接感知超越它自身機(jī)能的事物。真相是無法被思考的。它也無法只是用思維來探尋,或是憑借對占有或成就的渴望來探尋。真相不可能成為別的東西——它是客觀存在的。我需要覺察到我的思維會被某個頑固的想法或?qū)π问降膱?zhí)著所阻礙。當(dāng)我覺察到這一點(diǎn)時,頭腦就從這樣的想法或形式中解脫出來,一種新的感知就產(chǎn)生了。直接的感知意味著去發(fā)現(xiàn)頭腦所無法帶給我們的全新事物、未知事物。

為什么我的頭腦從未發(fā)現(xiàn)過任何新的事物呢?因?yàn)槲冶粌?nèi)在積累的所有印象所圍困。我被記憶庫所局限,這里存儲了所有曾經(jīng)影響過我的事物給我留下的印象。在生活中我所給出的所有答案都來自于這里。逐漸地,我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被局限的狀態(tài),我頭腦的能量也因此衰退。我的頭腦失去了活力和力量。它只會積累越來越多的信息。我可以訓(xùn)練我的頭腦,讓我的知識更加完美。頭腦甚至可以變得聰明絕頂,但我仍舊局限在已知的范圍內(nèi)。我要如何超越這種思考方式來讓新的事物呈現(xiàn)呢?

我需要足夠的自由度來摒棄一切,質(zhì)疑而不期待答案。我理解到這種摒棄一切已知的“不知”狀態(tài),是種最高形式的思考,如果有答案浮現(xiàn),那肯定是假的。我需要與問題在一起而不去作答,學(xué)會如何去覺察,學(xué)會不帶評判、念頭和語言地去覺察。這是一種超凡的行為,需要一種我所未知的注意力。注意力這個要素可以帶來自由,帶來一種新的思維、一個新的頭腦。注意力是人類內(nèi)在最重要的能量。一個人只有在持續(xù)地觀察、聆聽和質(zhì)疑,而又不陷入理性的頭腦對事物的認(rèn)知時,才會具有這種注意力。對于面前的問題,我們必須用全然的注意力來關(guān)注。如果我們尋求一個答案,我們的注意力就不會是全然的。全然的專注就是靜心的狀態(tài)。

通過保持警醒和靜心,我有可能了解思維的特性,也就是它運(yùn)作的方式。如果我能全然地意識到“我不知道”,我就不再依靠我的記憶去尋找答案。在此刻,也只有在此刻,我才能從我的局限,即記憶的牢籠中解脫出來,直接地感知超越它的事物。我了解到思維的角色就是記憶功能的一個要素,僅此而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