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礎上,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大體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取向:
第一種觀點主張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方向,逐步消除舊體制的遺產,建立基于規(guī)則的市場經濟體制,或者稱“法治的市場經濟”。
第二種觀點把“半統(tǒng)制半市場”的體制看作一種可能的體制目標。2008年以來被炒得很熱的“中國模式”就是這種觀點的代表。它宣稱,中國經濟能夠在近二三十年中創(chuàng)造世界公認的優(yōu)異成績,根本原因正在于中國擁有一個強勢的政府和具有強大控制力的國有經濟。這種體制能夠正確制定和成功執(zhí)行國家戰(zhàn)略,不但中國應該繼續(xù)堅持現有體制,世界各國也應該學習借鑒。而一些代表權力尋租活動特殊既得利益的人們,不但積極維護現有體制,還力求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不受約束的權力,以便擴大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
在前面兩種社會力量展開對戰(zhàn)而社會實際生活中權貴資本主義的影響日益顯化的情況下,第三種社會力量公開亮出了回到改革開放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主張。他們極力要讓人們相信,目前中國遇到的種種問題,不管是腐敗猖獗、分配不公,還是看病貴、上學難,甚至國有資產流失、礦難頻發(fā)都是市場化改革造成的。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擴張政府的權力,加強行政機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工商業(yè)實行“國進民退”,實現再國有化;農業(yè)重新“歸大堆”,實現再集體化。甚至要求重舉“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旗幟,“再來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實現“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事實上,當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丑惡現象,從根本上說是緣于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嚴重滯后、行政權力變本加厲地壓制和干預民間正當經濟活動,造成廣泛尋租活動的結果。大眾對這些丑惡現象的正當不滿,正可以成為推動改革繼續(xù)前行、填平陷阱、掃除腐敗的重要動力。
然而,在輿論導向出現偏差、理性的討論受到壓制的情況下,改革開放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捍衛(wèi)者利用腐敗日益猖獗、弱勢群體受損害感日益強烈的情勢蒙蔽和迷惑大眾,把反對的目標從權貴既得利益者轉向市場化改革,試圖把大眾引向歧途。
馬國川:既然中國社會中目前存在的種種權貴資本主義現象,究其根源,就在于不受約束的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對經濟資源的支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支持者要求用強化政府和官員的“專政”權力與國有企業(yè)的壟斷地位的辦法來扼制腐敗和縮小貧富差別,顯然只能適得其反。
所以,這些舊路線和舊體制支持者雖然也與大眾一起聲討腐敗等丑惡現象,但是他們找錯了病根,也開錯了“藥方”。可是,借助于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煽動,他們的觀點也有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