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過來也見過這樣的例子。有對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忙,很少管孩子,偶爾管,也都采取嚴(yán)厲政策,動不動就簡單粗暴地打罵。孩子長大后,父母也一直對自己過去的行為懷有愧疚。某一天,二十幾歲的兒子在工作和情感上遭遇了挫折,窩在家里不想出門了。父母出于過去的愧疚,心想自己攢下來的錢也足夠兒子花的了,于是對兒子的行為聽之任之。久而久之,兒子只是關(guān)在自己的房間里,父母負(fù)責(zé)供應(yīng)每日的飲食和香煙,并且當(dāng)兒子從自己的房間里出來(比如上廁所)時,他們必須躲起來,因為兒子不想見到他們的臉。這樣一過就是十幾年。
這種情況,父母又是隨便兒子愛怎么樣就怎么樣,任憑兒子“溺水”了。父母或許以為,所有事都順著兒子,完全滿足他的心意,這就是愛了,但其實這和他們小時候?qū)鹤拥膽B(tài)度一樣,都不算是真正的愛——或者頂多算是沒有能力的愛,更不可能讓兒子感受到愛。
人確實有惰性,用不著工作,用不著出門確實也不錯,可以樂得清閑??墒牵?dāng)兒子遭受挫折,不想出門的時候,他心里真正的訴求是“工作很累,出門很累,我就想輕輕松松地睡覺,不想出門”嗎?恐怕他其實是由于挫折,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存在的價值有了懷疑,恐怕他即使在家里不出門,也沒法輕輕松松地睡大覺,而是滿心糾結(jié)。然而,父母卻說“不想去上班那就別去了”,這是對他內(nèi)心的沖突與痛苦的視而不見。時間長了,父母連提都不提他的未來,或者頂多是說錢夠花。這在兒子看來,恐怕不會認(rèn)為是父母已經(jīng)為自己解決了后顧之憂,而更可能解讀為:父母都不愿意和我探討自己接下來的人生了,父母已經(jīng)放棄我了。兒子也許在無聲地大叫著“夠了,夠了,快救我上來”,可父母卻說“隨便你”,聽不到兒子發(fā)出的信號。
全情投入以后才能離開,這就好像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去池塘邊玩水,我們確實可以讓孩子盡情地玩,不干涉孩子的行動,但我們的視線必須始終跟隨著孩子,當(dāng)孩子出現(xiàn)危險的舉動時,我們要給予指導(dǎo),萬一孩子溺水,我們也決不可能繼續(xù)不聞不問。沒有危險的時候就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允許孩子離開自己去探索世界,出現(xiàn)危險的時候及時把孩子救出來,這才是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