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永遠傷在童年》第1章 童年創(chuàng)傷怎樣影響你的一生14

別永遠傷在童年:如何療愈自己的內(nèi)在小孩 作者:(美)約翰·布雷蕭


普通事物也可以成為讓人上癮的東西。金錢是最常見的“物”癖對象。任何東西都可能讓人著魔,成為情緒改變之源。

大多數(shù)癮癖,不管有什么遺傳因素,其核心都是受傷的內(nèi)在小孩一直處于饑渴狀態(tài),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跟一個癮君子待上一小段時間,就不難看出他們身上的這些特質。

思想畸形

偉大的發(fā)展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把小孩稱為“認知怪客”,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與成年人不同。 小孩喜歡把事情絕對化,這種孩童思考的特質,表現(xiàn)為“全都是或全都不是”的極端判斷。如果你不愛我,那就是討厭我,沒有中間的可能性。如果父親拋棄我,那所有男人都會拋棄我。

小孩是不按邏輯出牌的。這一點表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情感推理”中:我感覺是這樣的,所以事情必須就是這樣;如果我感到內(nèi)疚,那我一定是個可惡的人。

小孩需要健康的榜樣,這樣才能學會把思想與情緒區(qū)分開來,從而去思考這些感受,并去感受這些思考。

小孩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切事物都被個人化。如果爸爸沒時間理我,那一定是我不對,是我有問題。小孩以這種方式來理解大多數(shù)受虐情況。自我中心是童年期很自然的一種狀態(tài),并不預示著道德上的自私。是小孩還不能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看法而已。

在成長過程中,當孩子的依賴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成年以后的他就會受到內(nèi)在小孩的思維方式的影響。我發(fā)現(xiàn),很多成年人常常用這種受到影響的思維方式來進行思考。絕對地說“美國好”或“美國不好”就是一個例子。

我認識幾個因為思考問題時帶著情緒而出現(xiàn)嚴重經(jīng)濟問題的人。他們認為,想要某種東西就是買這種東西的充分理由。孩子如果不能把思考和情緒區(qū)分開來,成年后就會把思考當成逃避痛苦情緒的方式。思想畸形的兩種常見模式就是普遍化和細節(jié)化。普遍化本身并不是一種畸形的思維方式。所有抽象科學都要求我們懂得如何從特殊上升到普遍,如何抽象地思考。只有當普遍化割裂我們與自身的情感時,它才變得畸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