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永遠傷在童年》導言02

別永遠傷在童年:如何療愈自己的內(nèi)在小孩 作者:(美)約翰·布雷蕭


童年包括四個主要的發(fā)展階段。我提出的這四個階段,主要參考艾瑞克·艾瑞克森的經(jīng)典著作《童年與社會》,另外,我還參考了讓·皮亞杰、帕姆·萊文、巴里·維恩赫德和賈娜·維恩赫德的相關理論。根據(jù)艾瑞克森的觀點,每一發(fā)展階段都源于一種人際危機——主要是同父母的關系危機,但也有與同輩、老師的關系危機。這一危機不是什么災難性事件,而是更脆弱、潛能提高的一段時間。每個階段的結束都會造成新的危機。艾瑞克森認為,每次危機都形成一種內(nèi)在潛能,他稱為自我潛能。艾瑞克森認為,健康童年需要四種基本的自我潛能,即希望、意志力、目的和技能。

嬰兒從照顧者身上感受到更多的是信任而非不信任,于是產(chǎn)生了希望;幼兒掙扎著與照顧者分離、獲得心理獨立的過程中,獲得了比羞恥感和懷疑更強烈的自主意識,于是產(chǎn)生了意志力;學前兒童有了比內(nèi)疚感更強的主動性,于是便產(chǎn)生了目的;學齡兒童開始形成勤奮意識,并逐漸超越自卑感,于是擁有了技能。

根據(jù)心理治療師帕姆·萊文的觀點,當這四種自我潛能在場的時候,我們就有四種基本能力:存在能力、行為能力、同一性能力和基本生存能力。

這些能力和自我潛能是童年發(fā)展所需的,并需在之后的發(fā)展階段中得到加強。同一性質和種類的需求,也將在以后的人生階段不斷重復出現(xiàn)。帕姆·萊文還提出,基本的童年需求每十三年循環(huán)一次,我沒有能證實這種“十三年周期循環(huán)”理論的任何經(jīng)驗性數(shù)據(jù),但我愿意把它作為一個指導方針。

十三歲的時候,青春期以一種新的方式喚醒生命的火花。同時,隨著青春期性成熟的生理改變,一種新的心理結構展現(xiàn)出來。我們開始形成自我同一性,開始離開家庭。這必然會對父母看待我們的眼光形成挑戰(zhàn)和考驗。在青春期,我們開始決定“我認為自己是誰”。要做自己,就必須慢慢離開父母。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之前形成的所有自我潛能:需要嬰兒期形成的信任,相信世界足夠安全,以便實現(xiàn)自己;需要幼兒期形成的自主性,這樣才能在外出闖蕩、離開有父母照顧的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之后,信任自己;成功與否,取決于幼兒期是否順利跨越第一個反依賴階段,還取決于學前期建立初始身份的過程是否順利。如果完成了這些發(fā)展目標,我們就能更加容易地獲得開啟這一新轉變的能力。

如果在學校里歷練得好,我們就能靠學校里學來的社會技能交到朋友,創(chuàng)造成就。這些學齡階段的自我潛能,將幫助我們創(chuàng)造成年身份,而成年身份則建立在人際互愛和有成就感的活動之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