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蔣介石帶著蔣經(jīng)國來到日月潭邊風景秀麗的涵碧樓,與兒孫共度圣誕,回想1946 年到臺視察光復(fù)周年的風光,與宋美齡在涵碧樓的顧盼自雄,還因此主動延后返回臺北的行程,這次故地重游,雖有布置圣誕樹、孫輩嬉戲、交換禮物的喜悅,父子共游潭水漣漪、環(huán)山幽翠的日月潭,步林道,觀日出,甚至在船上網(wǎng)到一條近兩米長的大魚,卻是夕陽無限好,絲毫化解不了蔣介石心中的苦悶。
蔣介石在1949 年12 月31 日的日記中稱,“在此重大失敗之中,亡命臺灣猶有自由生活,殊覺自慰,故頻謝天父與基督洪恩不置也?!钡舱f,“一年悲劇與慘狀,實不忍反省亦不敢回顧?!笔Y經(jīng)國也在同日日記載,“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一年,就在今夜過去了。流光逝水,馬齒徒增,仆仆風塵,自問所作何事?往者不忍回憶,來者更必艱難?!?/p>
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客觀上挽救了蔣家。蔣介石在臺灣站穩(wěn)腳跟,涵碧樓又成了他處理黨務(wù)到政務(wù)、國際外交、兩岸互動,甚至個人反省檢討的地方。甚至20 世紀70 年代,臺灣當局被逐出聯(lián)合國之際,健康狀況明顯惡化的蔣介石也在涵碧樓停留50 多天,思考“國”與家的未來。由此可知,作為蔣介石頭號行館的涵碧樓,一如其他行館,并非單純的度假散心之地,或是蔣介石獨占欲發(fā)作之地。全臺一座座行館,其實如同蔣介石各地應(yīng)變機要之地,既可保有軍事反擊應(yīng)變機動性,又能充當臨時指揮所,讓蔣介石得以運籌帷幄。
這些行館,有高山之巔的達觀亭、松雪樓,有臺灣地區(qū)最南端的墾丁賓館,有在北橫老林深處的棲蘭行館,有外島的澎湖、金門,足跡幾乎踏遍臺灣每個角落。加上環(huán)境清幽、隱蔽性強,還能避開擾人的官場,讓喜愛派頭的蔣介石伉儷能有私人空間與高賓深談,既特殊,又不顯得僵化呆板,也因此才留下眾多歷史記憶供后人憑吊。
蔣家行館在臺灣多達34 處,且非“總統(tǒng)”專用。
行館,也稱“行轅”、“行臺”,如果用到封建時代的皇帝、君主身上,即為行宮、離宮;相對于官邸是公家發(fā)給官員的住所,行轅、行臺都是指封疆大吏出行時的駐所。所謂蔣介石行館,也就意指著蔣介石在臺各地出行、視察、度假的住所。
到底臺灣有多少“兩蔣”行館?還真的沒人搞得清。民進黨立委曾提出質(zhì)詢,質(zhì)疑蔣介石行館共有47 處,相關(guān)紀錄片稱蔣介石行館有27 個,也有學(xué)者研究,蔣介石專屬行館僅有19 個;但依臺灣相關(guān)府部資料顯示,這些行館共34 處,且非蔣介石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