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傳:蔣介石臺灣政治地理(3)

蔣介石后傳:蔣介石臺灣26年政治地理 作者:師永剛


蔣介石行館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一方面是他的行館幾乎遍布全臺風景絕勝之地,或飽覽青山翠綠,或眺望湖光山色,都一定位于景致最佳的地點;再加上這批行館在戒嚴時期,軍事管制嚴密,尋常人不得其門而入,如同封建時代行宮、離宮般難以親近,自然眾說紛紜,把行館當成了蔣家私產(chǎn),想象其中勢必富麗堂皇,是特權的象征。

但蔣介石自奉儉樸,頗有以天下為家的想法,因此沒有留下任何私人地產(chǎn);同時各地行館雖然管制嚴密,但相當比例來自接收當年日本政要的房舍,使用前僅略加翻修,內部大致只算是簡單大方,多半強調環(huán)境寧謐與隱秘,并非裝潢講究,除了園林步道等設施,房舍大致只算得上中上水準。蔣經(jīng)國的住所與行館,以及金門、馬祖等地為因應“兩蔣”軍事巡視需求而辟建在軍事基地四周的行館,就更加簡便。

尤其蔣介石身后,通過蔣經(jīng)國推動,大部分行館幾乎均改為公眾使用,因此以行館豪奢為“兩蔣”入罪,實在有些牽強。反倒不少景區(qū)拜蔣介石光臨所賜,口耳相傳,成為廣為人知的名勝。

行館文化,懷璧其罪

“兩蔣”行館廣義而言大致可分為四類,不過有時雖歸類為行館,但蔣介石或蔣經(jīng)國可能只會用到其中幾間廳舍,或經(jīng)過時沉思休憩的地方,未必會因此把整棟建筑徹底封閉,不能一概而論。

第一類是蔣介石父子長期定居的官邸,如士林官邸、草山行館、中興賓館、慈湖賓館、七海官邸等。這些駐所雖是官邸,但對比“兩蔣”胸懷,把這些在臺寓所視為行館并不過分。由于“兩蔣”都有習慣在官邸接見訪賓,商議大事,因此這類寓所不但有相當濃厚的政治象征意義,周圍戒備與崗哨也異常森嚴。

第二類是專為蔣介石巡行、避暑而興建、改建的處所,像日月潭涵碧樓、澄清湖澄清樓、角板山貴賓館、福壽山達觀亭、澎湖第一賓館等。風光明媚、散居各地是這類行館的特色,大多數(shù)這類行館也都是沿襲自日據(jù)時代權貴所遺留的皇族住所。但由于兩岸情勢緊張,因此蔣介石也特地選擇幾處行館加強各類應變規(guī)劃與避難設施,甚至設有臨時指揮所,以應付突襲或轟炸等緊急事故。

第三類是蔣介石巡行時,地方政府或相關單位提供的臨時休憩處,這也是“兩蔣”行館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像八卦山行館、嘉義農(nóng)場行館、棲蘭行館,或是中橫沿線許多處所,蔣介石可能只到過當?shù)匾粌纱?,甚至從未涉足,但地方人士或政府官員都打著“總統(tǒng)行館”的招牌,希望增加影響力,甚至因此禁止公眾使用或窺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