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年前言中中日之戰(zhàn)(2)

為什么是毛澤東 作者:任志剛


1916年6月6日,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死了。袁世凱為什么會認為中國人需要皇帝呢?你能說他一點道理都沒有嗎?中國社會最奇特的就是保持大一統(tǒng)狀態(tài)數(shù)千年,肯定是有原因和道理的。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將持續(xù)很長時間。袁世凱不過是欺負中國人不得不接受他的強權(quán)罷了,他靠著兵權(quán),迫使中國人要么面對分裂慘劇,要么擁護他做皇帝,他認為中國人不得不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而接受他為皇帝。中國社會不能處于分裂的狀態(tài),在外敵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分裂只能是大災(zāi)難,這本身是有道理的,可是袁世凱居然想著以此要挾全國,想著倒退,這實在是無良無德得過了頭了。

袁世凱的自私和短壽,革命者與野心家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導(dǎo)致各路軍閥粉墨登場,每一派勢力都想著分得更多的蛋糕,為了增加自己的力量,不惜出賣中國的各種利益,他們各尋靠山,各找后臺,分別投靠外界的帝國主義勢力,干什么?借錢啊,白借可不行,得有抵押物吧,一幫幫的軍閥將不屬于自己的中國大地毫不吝嗇地出賣給了外國的風(fēng)險投資者。中國社會孕育著大分裂的重大危機,這就是袁世凱玩把戲的后果。袁世凱不是笨蛋,笨蛋爬不到那么高的位置,但他是自私的混蛋,這樣說一點都不冤枉他,原因就是他的行為帶來的分裂。革命的目的絕不可以是帶來分裂,分裂只能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zāi)難,大清帝國能維持那樣久,袁世凱想稱帝,深層次原因皆出于此。曾參與策劃護國戰(zhàn)爭的梁啟超,轉(zhuǎn)而致力于南北和解,梁啟超政治改革沒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但梁啟超依然是智者。革命是為了進步,而不是分裂,他致力于防止權(quán)力出現(xiàn)真空時引發(fā)動亂危機,毛澤東對袁世凱稱帝深惡痛絕,很贊成梁氏的主張。

湖南社會這時已陷入混亂之中,混亂一般定會給下層人民帶來災(zāi)難,這使得毛澤東深惡痛絕,在同期的毛澤東的通信中多有表露。對人間苦難無法釋懷就是成圣成佛的立場和覺悟,沒有對底層人民所受災(zāi)難的深刻同情就不會有毛澤東的革命之路。從毛澤東的通信中還可以看出,在反袁前后,毛澤東對國家和政府的看法尚處于旁觀者的角度,他寄希望于上層社會的自覺和道德自律。中國的上層一直代表著國家的道德,年輕的讀書人上進的一個動力來自較高的道德追求,而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獲利。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在中國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所以上層人物一直負有道德楷模的責(zé)任。如果墮落到只是利益的獲得者,在中國是無法長久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這一點與有宗教的國家不太一樣。

雖然對時局沒有影響力,但此時的毛澤東已讀書有成,他已經(jīng)開始對未來做出預(yù)測。他的第一個著名的預(yù)言是在1917年斷言:中日之間,二十年內(nèi),非一戰(zhàn)不足以圖存。

二十年后果然言中。尚是學(xué)生的毛澤東就已經(jīng)意識到:欲完自身以保子孫,只有磨礪以待日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