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風(fēng)情在美國(6)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作者:(美)史景遷


1699是韃靼平靜的一年

閔明我、徐日升、安多、張誠等教士

遞上他們的請愿書

歐洲文人曾耳聞

中國人以儀式敬拜孔夫子

并以牲禮祭拜上天等

而且他們的典禮都合乎理性

如今乞求了解它們的真義

特別像是物質(zhì)

上天的意義?統(tǒng)治者的意義?

孔夫子

會接受獻祭的谷物、水果、絲布、香料嗎?

他會進入祭祀的牌位里嗎?

歐洲教會里的雜役還想著怎么達成共識呢。[13] 由于在墨索里尼時代龐德選擇留在意大利,隨后甚至在聯(lián)軍與法西斯激戰(zhàn)期間挺身為墨索里尼政權(quán)辯護,二次大戰(zhàn)后,龐德被迫住進了精神病院,名譽也徹底掃地。他晚期的詩篇有許多是在墨索里尼時期寫成的,原本他認為歐洲應(yīng)以中國為師,此時卻有了不同看法,認為中國社會的儒家價值觀,與意大利法西斯追求的社會制度、活力與和諧正好不謀而合。讀者必須真正服膺龐德派,才能認同這些論調(diào),接受其詩句上或意識形態(tài)上的說理。但是在早先的1910年代及1920年代,龐德卻頗受敬重,并極具影響力:在獻給龐德的詩作《荒原》中,艾略特稱他為“較高明的巧匠”。而在龐德的新書《歌之書》(Book of Songs)譯本前言中,一位著名中國學(xué)者,也欣然引用艾略特的話,認為龐德是“我們時代里,中國詩的發(fā)明者”。[14]

龐德筆下的中國,以孔子為基礎(chǔ),再往法西斯主義的方向靠攏。與他幾乎同時期的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龐德生于1885年,奧尼爾生于1888年)則以馬可波羅作為進入中國的踏板,再朝嚴厲批判資本主義的方向前進。奧尼爾于1927年完成了《百萬馬可》(Marco Millions)劇本,該劇寫于《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和《榆樹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之后,以及《悲悼》(Mourning Becomes Electra)和《賣冰的人來了》(The Iceman Cometh)之前。奧尼爾以波羅為主題的戲劇,一向不如其他作品受歡迎;在現(xiàn)代讀者看來,由于其沉重的教條,這部戲劇簡直就沒有搬上舞臺的價值。但是,對于中國蒙古王朝,這戲顯然有許多原創(chuàng)性的看法,而且,還在當代美國社會的場景中,重現(xiàn)了早年的一些主題。

奧尼爾劇本的開端,似乎借用了波羅《游記》中的幾句話。文中,魯思梯謙敘述,馬可、其父及其叔受忽必烈汗指示,陪同一位少女遠嫁新近喪偶的阿魯渾。根據(jù)波羅的描述,新娘是“一位名為闊闊真的少女,姿色迷人”,芳齡十七,為已故皇后之嫡生女。此外,這三位威尼斯人照顧闊闊真及其女伴,就像“對待自己女兒一般。這些年輕貌美的女士,也以父執(zhí)之禮尊敬他們,服從他們”。其中,闊闊真對“這兩位男士的依戀尤深”,以致“任何她愿為自己父親做的事,她都甘心為他們做”。因此,當旅程結(jié)束,威尼斯人必須離開時,“她為著他們的離去,傷心流淚”。[15]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