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某次全國人代會上,曾有一位來自香港的人大代表,在臨選舉前起身吁請大會設(shè)立秘密寫票點。他的這一吁請被大會所接受,但由于人民大會堂里原先并沒有這類設(shè)施,只好臨時在會場后面辟出一角,用布簾子隔了一下,算是滿足了這位代表的要求。
圈寫選票的私密性,對于公正、公平的選舉來說,并不是一件小事情。事實上,在時下有些地方的選舉中,主事者為了確保自己提名的人能順利當選,竟在會場上安插眼線,以行監(jiān)視,千方百計地化解投票的私密性。尤有甚者,有的為了更清楚地掌握代表們的投票傾向,干脆將選票設(shè)計為同意提名人選的不必在選票上圈劃,這樣一來,只要誰動了擺放在面前的選票,誰自然就是投反對票的。既然投票過程一目了然,盡在掌控,為防事后遭打擊報復,代表們雖有不同意見,也只好作罷了。
縱觀眼下選舉的種種怪現(xiàn)狀,我們可能沒有多少資格對民國年間的憲政舉措過多地去評頭論足,相反,它在憲政的建設(shè)與準備方面,或許還有不少值得今天借鑒的地方,比如照片上的那個毫不茍且的“秘密寫票點”。
我曾經(jīng)向秦風先生請教過:蔣經(jīng)國臨終前怎么突然就下了那么大的決心,毅然開放了“黨禁”、“報禁”;而另一方面,經(jīng)歷多年“戒嚴”管制的臺灣老百姓對于選舉這一套,似乎也并不怎么陌生,這是為什么?他說,蔣經(jīng)國做出這樣的決定,固然是迫于反對派的壓力,但實現(xiàn)“憲政”也是國民黨黨綱里的題中既有之義,孫中山早年規(guī)劃的通過“訓政”最終達至“憲政”的目標,國民黨囿于情勢,雖然有過動搖,有過拖延,但始終沒有完全放棄。即使在“戒嚴”時期,臺灣的民眾也沒斷了參加各種各樣的選舉,那時除了臺灣“省長”是由“行政院”任命以外,縣市以下的各級議會議員、行政首長均由民選產(chǎn)生。
后來他還專門為《老照片》提供了一組記錄臺灣民主進程的照片。其中一張(圖六),是1982年一位縣議員參選人在街頭發(fā)表政見,爭取選票。雖然大街上冷冷清清,只有幾個人站在遠處張望,但這位參選人的熱情卻未曾稍減,仍手持話筒,喋喋不休。另有一張照片(圖七),是在1972年的一次公職人員選舉中,幾位國民黨提名的競選人聯(lián)合舉行政見發(fā)布會,會場上熙熙攘攘,不少小孩子也趕來湊熱鬧。
秦風先生說:“那時臺灣民間不允許組黨,黨外參選人只能孤軍作戰(zhàn),選舉的結(jié)果大都是壟斷了各種社會資源的國民黨參選人當選,雖然如此,這些選舉客觀上仍然產(chǎn)生了正面的效果,民眾有機會聽到各種不同的政見,并慢慢習慣這種政治行為,從中得到訓練,這對臺灣民主政治的進步有著長遠的意義,無疑也是臺灣社會得以順利轉(zhuǎn)型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國民大會堂里專設(shè)的“秘密寫票點”,到參選人的街頭競選和政見發(fā)布會,再到后來的全面解除“黨禁”、“報禁”,其中的脈絡(luò),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