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經濟聚集度高于人口聚集度,那么除非有越不過去的屏障,就一定還會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仍以大東京為例,聽當?shù)匦屑医榻B,早在30年前,不少人就抱怨這個天下第一大都會的人口太多、空間太密、承載力不堪負荷。有關的立法和政策,也在很長時間里圍繞“東京疏散”、“更平衡增長”的思路推進??墒牵瑤资陼r間過去,實際趨勢還是聚集度在增加,因為東京的致命吸引力還是揮之不去,“向東京聚集”的進程還是勢不可當。
道理簡單:即便加上疏散和平衡政策的作用,東京的經濟密度依然高于其人口密度,人均產出還是高出全國平均水準近70%。這是說,移入東京的,收入水平就提升。人往高處走,那還能擋?。慨斎?,大東京的高密度也增加了人們的生活成本與生產成本,可是利害相權,孰輕孰重,“春江水暖鴨先知”,當事人總是算得明白的。東京的聚集之勢依然,恰恰顯示了蕓蕓眾生的算計結果,并一目了然地寫在日本的大地上。
頂牛多少年,據說最后還是東京的市政當局及其規(guī)劃專家認了。干嗎非要把人推向低處去呢?如果經濟規(guī)律使然,人類喜聚集,創(chuàng)造更好的聚集環(huán)境不就順了嗎?2010年10月我們在東京參加會議,主辦方安排了一趟空中觀光。直升機從市中心的高樓頂上升空,環(huán)顧一看,好幾座摩天大樓的樓頂上居然是工地,多部工程機械忙得正歡。請教后才知道,這是東京的城市改造—“空中城市花園”,要進一步增加大都會的密度,不惜到高空來實現(xiàn)霍華德當年的城市理想。
經濟密度高于人口密度,必定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墒侨丝诰鄱嗔?,經濟密度是不是一定還可以提升?不見得。2004年首爾的情況就是這樣的,這個韓國首都的人口占全國的21%,但經濟(GDP)僅占20.7%。此前多年的報道說,首爾像個黑洞一樣吸取著全國的資源,甚至鬧得釜山那樣的城市也出現(xiàn)了負增長。
這并沒有否定城市化的動力機制—經濟聚集甚于人口聚集。我倒是傾向于推斷,如果出現(xiàn)了類似首爾這樣的情況,即人口密度與經濟密度持平,甚至略有不逮,那么這個城市的人口聚集就達到了一個“邊”,再也難以繼續(xù)。還是“人往高處走”的準則在起作用,既然此處經濟聚集的趨勢不再,收入“不留爺”,那人們就尋找其他收入更高的“留爺處”。要是處處不留爺呢?那城市化就到頂了,因為事情已經“均衡”。
人口聚集推進經濟聚集,反過來再刺激人口聚集,這就是城市化的動態(tài)進程。怕是老天爺也打不得包票,推進城市化的動力永不衰竭。我們只能說,迄今為止,全球范圍的城市化依然沒有停步的跡象。當一些城市停滯、衰亡時,另一些城市生機勃勃地興起;一個時期—有時候真的很長—城市化止步不前,另一個時期,城市化又欲罷不能。我們能夠抓得住的,唯有一個關鍵點,這就是經濟聚集是不是高于人口聚集。如果環(huán)境的、技術的、制度的和觀念的條件能夠維系經濟聚集超越人口聚集,我們就有把握推斷城市化必將繼續(xù)。反之,經濟地理就將重新“變平”,不管你我高興還是不高興。
以上所述,基于直觀的常理,不證就可以自明。這也是本書認定的城市化的普適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千差萬別的是,滿足推進城市化的條件,特別是本文強調的“經濟聚集高于人口聚集”,的確各個不同。以中國為例,從古到今,“城市”不過是人口聚集和經濟聚集的結晶,這和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并沒有什么不同。中國的特色在于,人口聚集久久得不到更強有力的經濟聚集的召喚和刺激,從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不曾給城市化以應有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