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英的戰(zhàn)爭技術和戰(zhàn)略對比(1)

重說中國近代史 作者:張鳴


中英的戰(zhàn)爭技術和戰(zhàn)略對比

琦善被免后,鴉片戰(zhàn)爭的第二階段也就開始了。這里有個問題,就是為何英軍不立刻把廣州占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廣州離北京太遠了,那里不是危及北京的要害,而只是這個帝國的一個通商口岸。天高皇帝遠,廣州是唯一允許放肆一下的地方——中國傳統(tǒng)的治理思路一直如此,之所以廣州能走在變革的前列,就是因為中央政府一直采取默許態(tài)度。所以,廣州肯定不是帝國的要害。要想威懾清朝,應該直接打到北京去,但那里遠啊,而且白河口那里能不能駛入內地還很難說。然后英國人就想到了第二個攻擊目標,也就是漕運的起點,長江三角洲這一塊兒。他們之前就測量過了,大船從這里絕對可以駛入,他們知道,只要把長江這里一掐,就能斷絕漕運路線,北方政權沒有糧食,可能就要完蛋。但是我們后來的歷史書卻說,英國人沒有在廣東交戰(zhàn),是因為怕林則徐,在福建也沒有交戰(zhàn),是因為怕鄧廷楨。其實,根本沒有怕的道理,他們怎么可能怕呢?

從武器上講,雙方當時的差距并不算太大,當時英國的工業(yè)革命還沒完成,派來中國的軍艦都是一些三桅、四桅的大帆船,輪船也有,但還主要是作為輔助船只應用的。英國人的炮和槍基本還都是前裝式的,比我們的精度是要好,但基本還處在一個檔次上。我們的火炮也是從前面裝藥,在后面點火,無非他們比我們裝藥快一點,射速高一點,也靈活一點。我們的艦船上也安置了大炮,只是船不行。英國人的船都是幾層的,一層層密密麻麻的都是炮眼。船艙里頭的炮架帶著輪子,可以活動,這樣就可以調整角度,裝填好炮彈以后,就把炮推到炮口,轟的一下,將炮彈發(fā)射出去以后,炮架就會利用后坐力退回船艙,船艙后都放著大的棉花包,防止后坐力對船體的破壞。當時每一尊炮都是利用繩子牽引的,如果繩子斷了或是亂了,炮就有可能亂撞,甚至把船撞沉。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過這種事故,就是作戰(zhàn)時船艙里的炮亂撞,結果把船撞沉了,所以發(fā)射火炮時必須嚴格管理。大家想想,這樣的火炮和當時中國所裝備的火炮相比,盡管火力很猛,而且可以一次幾十門炮齊射,瞄準的技術也更好,但基本還是處在同一個等量級的。中國沿海的許多要塞都裝備了大炮,后來林則徐到廣東整頓海防,發(fā)現(xiàn)這些海防炮沒有瞄準器,而且不能移動,于是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變革措施,不過,清軍的火炮的確沒有英國人的好。槍也如此,英國人當時裝備的是前裝燧發(fā)滑膛槍,而當時清軍也有三分之一的軍隊都裝備了火銃。單從人數(shù)上看,裝備火槍的清軍總人數(shù)應比英國的多,但是英國人的具體戰(zhàn)術是和使用火槍相配套的。他們作戰(zhàn)時組成方陣,當時不像后來這樣講究散兵線,士兵們會排成三到四排,前排放槍,后排裝藥,前排射擊后立即后退,后排就頂上,層層輪換,有條不紊,這樣方陣就能夠保證不斷地發(fā)射。23當中國人面對著這種能持續(xù)放槍的方陣時,不消一會兒就散了——被打散了或嚇散了,當然也就無法對英軍造成實質性的傷害。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很常見,真的不是中國士兵太慫,只是英國人的戰(zhàn)術真的太厲害了。英國人后來也曾經(jīng)攻打過虎門炮臺,那些炮臺曾經(jīng)被林則徐和琦善等人加固過,而且往上面增了許多兵,但是沒什么用,為什么呢?想想看,炮臺也就一小塊地方,平時幾十個人就足夠了,無非就是搬搬炮彈,放一下炮,往上增兵幾百人有什么用???沒什么用,只能是給人家當活靶子炸。而且我們的炮臺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沒有蓋兒。那個時候火炮的威力還不算大,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就連開花大炮都不多。開花大炮用的炮彈是什么呢?就是在球形炮彈里再裝上火藥和爆炸物。那個時候好多的還是實心炮彈,威力有限,如果炮臺上加筑了頂蓋兒的話,炮彈一般射不進去,只會砸一個小坑,只有開花大炮才會在發(fā)射到預定目標后爆炸,此時威力才大一點,但如果防護堅固一點,也可以頂一陣。所以,當時如果炮臺有頂蓋,就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可是那時的炮臺基本都沒有蓋兒。去沿海的一些戰(zhàn)爭遺址參觀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炮臺外表看起來很不錯,開放式的,利于游人參觀,但打起仗來就不行了——被人瞄準了一頓猛轟,估計連人帶炮都會炸沒了,然后步兵登陸一沖,這邊就徹底潰退了。所以虎門一戰(zhàn),關天培手下三千將士幾乎全軍覆沒,他老兄也抹脖子了,但英軍只有幾個受傷的。你想想,這打的是什么窩囊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