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自尼泊爾(4)

印度,漂浮的次大陸 作者:郭建龍


年輕的王子在皇宮中長大,對于外面的世界既不關心也不了解,他沉迷于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情愛的縱容之中,他有三位妻子,并有自己的孩子名叫羅睺羅。

然而,也正是當羅睺羅誕生的那一年,悉達多年滿29歲,他的一次出行徹底改變了命運。那次,他在路上看到了人的死亡、病困和衰老,開始意識到皇宮內的一切雖然值得留戀,卻顯得那么虛幻,掩蓋了真相。他開始考慮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既然人們都要死,為什么還要活過來?

當人生的意義問題困擾著他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不再在意曾經(jīng)擁有的一切。妻子、孩子、王國都是如影旋滅的東西,那么什么是永恒的呢?

在一個夜晚,迦毗羅衛(wèi)的王子騎馬離開了都城,去尋找他的答案。

但我卻懷疑,年輕的王子之所以出走,不僅僅是因為對個人命運的困惑。我認為他的出走或許還有社會的原因,對此,我們不妨看一看當時的社會背景。

佛教經(jīng)典很少告訴我們當時世界的混亂。但是,這的確是印度歷史上少有的混亂時期。十六國時期的印度如同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絕不是一個風花雪月之地,而是一個戰(zhàn)事頻發(fā)、動蕩不安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會因為戰(zhàn)爭、貧窮、饑餓而死亡,死亡是如此頻繁,以至于人們總是希望找到一個活著的理由。既然人生如此偶然,死亡總是不期而至,那么為什么人非要出生和生長呢?如果一個人的死亡意味著生時付出的一切都是無用的,那么人生為什么要努力呢?而任何的宗教和世界觀都無非是想給人生賦予一個意義罷了。

在面對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的時候,唯物主義并不一定能夠產(chǎn)生好的效果,反而容易導致享樂主義。如果一個人相信死后一無所有,沒有知覺,更沒有來世,那么他本能的反應會是趁活著趕快多享樂,日日宴飲,夜夜笙歌。希臘的伊壁鳩魯學派就是這樣一個最現(xiàn)實的學派?!皩飘敻瑁松鷰缀?,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或許這些中國的古詩詞很好地表達了伊壁鳩魯?shù)挠^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