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怎么看,怎么像演戲。
沒錯,演戲。包括燕太子丹的“催場”,包括眾人“皆白衣冠以送之”,包括臨別之際痛哭流涕慷慨悲歌,也包括十三歲就會殺人,但見了秦王就尿褲子的副使秦舞陽,都是必需的舞美、道具和伴奏。
是啊,刺殺秦王是何等機密之事,有這么敲鑼打鼓的嗎?就不怕秦國的臥底和線人?實際上,一次秘密行動的排場越大,戲劇性和儀式感越強,真實性就越弱。結(jié)果,作為“無韻之離騷”華彩樂章的荊軻刺秦,便成了燕太子丹編劇和導(dǎo)演的一場大型演出?!帮L(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是主題歌。
這種語境下的荊軻,已不是刺客,而是演員。
可惜戰(zhàn)場不是劇場。一旦“圖窮匕首見”,那就必須動真格。然而正如武林高手魯勾踐所言,荊軻劍術(shù)不精,還不肯虛心學(xué)習(xí)。結(jié)果怎么樣呢?秦王近在咫尺,他卻一敗涂地。抓,抓不住;刺,刺不中;追,追不上;打,打不贏。只能在遍體鱗傷之后,靠在柱子上說完最后的“臺詞”:嬴政!老子本來就沒想殺你,是要劫持了你做人質(zhì),讓你跟諸侯簽訂條約的!
荊軻沒有撒謊,燕太子丹的策劃就是如此:劫秦是第一方案,刺秦不過退而求其次。這是丹的如意算盤,他其實很貪。
問題是,可能嗎?
荊軻心里多半也沒底。他遲遲不肯成行,恐怕就因為此。
但,偉大的藝術(shù)家總是會在內(nèi)心深處呼喚悲劇的出現(xiàn)。何況太子已經(jīng)起了疑心,那就什么都不要說了。荊軻義無反顧地走向他的戰(zhàn)場或劇場,哪怕明知不能全身而退,哪怕明知這不過一場真人秀。
是的,血濺王廷的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