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解釋清楚追求這樣的目標到底錯在哪里,也是非常困難的。最顯而易見的解釋是,這種目標太無關緊要,轉瞬即逝:你擁有了成功的時刻,被載入了世界紀錄,然后就沒了。但問題在于,如果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是錯誤(或許是正確)的,那么大部分事情似乎都無足輕重,一切都只是過眼云煙。比如,在這種思維方式下,如果不認為創(chuàng)作一部暢銷書或榮膺文學獎是過眼云煙的話,就成了虛榮的表現(xiàn)。鑒于人們的品位變幻無常,潮流和文學評論家都是反復多變的,所以把這種成功看作目標具有重要性的可靠標志也是錯誤的。如果我們認為有價值的目標必須既重要又持久,那我們真該絕望了。
所以,這里還有一個建議。最好的目標是那些關注“做”和“成為”的目標,而不是關注“做到”。如果目標是“做到”某事,無論是贏得大滿貫,還是一分鐘內吃烘豆數(shù)量打破歷史紀錄,這其中的問題在于,達成目標后你便無事可做了,除非你又設立另一個目標,然后循環(huán)往復,直到你厭倦生活,或者生活厭倦你。但是,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好廚師,做一手好菜,那么達成這個目標意味著你成功地過上了對你而言更有意義和滿足感的生活,這種生活中有更多你珍視的東西。
設立這種目標有時也需要關注“做到”某些事,注意這一點很重要。比如,如果你想努力成為最好的網(wǎng)球運動員,那你會希望在退役之前贏得一些錦標賽。如果你希望成為作家,那你肯定會希望最終能寫出一些東西。關鍵是,所有這樣的目標都是有價值的,因為追求這樣的目標要求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這才是它有價值的地方,而不僅僅是因為你做到了,多了一份成就。
還有一種情況,“成為”和“做”可能會與“做到”有聯(lián)系,即當目標具有利他性時。比如,為非洲十幾個村莊供應干凈的水,這肯定是你能想到的最有價值的目標。原因在于,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讓他們能夠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做想做的事。
但是,什么樣的“做”和“成為”算真正的成就,什么樣的不算,如果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那就是避重就輕。但如果哲學家給出了答案,人們又會懷疑他們宣揚的東西不過是方便他們?yōu)樽约褐\利。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恰當?shù)纳罘绞绞恰绊槕碇?,或至少不能完全沒有理智”,這聽起來實在有點像是面包師在宣揚面包必不可缺。
但這其中肯定有些道理。對亞里士多德來說,重要的是,我們應該以最大限度利用人類獨特能力的方式來生活,而不只是像動物或“純粹”的人那樣生活。他寫道,順應理智生活,“與人類生活相比是神圣的”,我們應該“竭盡所能順應我們身上最崇高的東西來生活,因為盡管那些很微小,其力量和價值卻遠遠超過一切”。不過,他可能沒有足夠認真地思考過這種可能性:我們身上最好的部分,即神圣的火花,可能除了理智之外,還包括其他東西。人類不只是因為擁有理智而高貴,還因為人會雕刻木頭、跳舞、作曲、理解與愛他人、種植莊稼等等。如果我們把去做這些事作為目標,并且成功了,那么即便我們沒能抵達人類潛能的頂峰,肯定也會取得一些有價值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