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
就像孩子得在冰激凌或蛋糕之間作選擇時的反應一樣,我們在面臨需要做出唯一選擇的情況時,也常想為什么不可以兩全其美呢?人們很多矛盾心理產(chǎn)生的根源都在于未能接受這一令人失望的真理:兩全其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為許多最基本的人生價值觀就是無法彼此相融。比如,思考一下“獨立”與“依賴”。我們認為能夠獨立思考、自己照料自己是好事,這樣我們就不是一群“綿羊”中的一只了。與此同時,我們明白歸屬于家庭和社區(qū)有諸多好處,但只有當我們準備好放棄部分自身獨立性的時候,這些好處才會對我們敞開大門。但你不可能同時擁有完美的“獨立”與“依賴”:這個多一點,另一個就會少一點。某種取舍在這個時候?qū)@個人來說是好的,在另一個時候?qū)α硪粋€人——甚至對同一個人——則可能是糟糕的。
同樣,許多其他重要價值觀也是多元化的。我們看重知識的寬度,也看重深度,可你的知識面越是寬泛,對每個領(lǐng)域鉆研得也就越淺。這方面最普遍的體驗是,很多人既想事業(yè)有成,又想家庭美滿,還拒絕承認必須做出取舍。如果兩者都想要,會導致各種問題與自我欺騙的出現(xiàn)。
如果價值觀的確如此多元化,那么除非能立刻確定這些相互矛盾的價值觀中哪些最重要,否則我們注定會陷入旋渦,下定決心追求這個,但很快又經(jīng)受不住另一個的誘惑而偏離原道。多元化的問題在于,我們無法構(gòu)建一個整齊有序的價值觀等級制度。它們是不可比較的:無法用單一的統(tǒng)一標準來衡量。至于哪個最重要則根本沒有客觀答案。若強行比較,就好比說斯蒂爾頓奶酪比數(shù)學家費馬更好。即便我們拒絕承認多元論,認為有一個單一的等級標準可以把所有價值觀排序,但若真的讓人們這么做,就是要求過高了,因為甚至哲學家對于該如何對它們進行排序都無法達成一致。
我覺得多元化這個角度,比其他標準心理學的解釋,往往更能把矛盾行為解釋清楚,比如意志力薄弱或害怕失敗。的確,想想我曾明知某事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對的,但還是盲目堅持,也許正是因為害怕失敗。但是,如果用害怕失敗來解釋為什么人們不逃離糟糕的婚姻,不在債臺高筑之前放棄敗落的公司,或堅持一份地位甚高但索然無味的工作,我覺得這樣的解釋還不夠深入。真正的問題所在往往并非人們害怕失敗,而是人們感到結(jié)果可能會與自己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相沖突。你堅持那段婚姻,是因為你想做忠實、為愛犧牲之人,不愿在命運不濟的時候拋棄伴侶。你不放棄公司,是因為它是你一直以來的夢想,除了繼續(xù)堅持你別無所求。你堅持做這份工作,是因為你看重工作給你帶來的挑戰(zhàn),或者如果你夠誠實的話,可能只是為了地位和金錢。
固執(zhí)的堅持可能是積極因素帶來的結(jié)果,是因為你熱愛所堅持的事物,而不是因為消極因素——害怕失敗。我們所犯的錯只是任憑這一價值觀踐踏其他一切價值觀,誤以為放棄意味著就此放手,而不是試圖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