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相對貧困感(4)

無畏:冬吳心時代文集之二 冬吳相對論 作者:吳伯凡


現代人的貧困感變得單一化、單向度,就是幸福與否主要是看欠錢還是不欠錢,不欠錢就相對感覺輕松。但是實際上等房貸還清了,車貸也還清了,哪天一串門,跟鄰居一比較,人家開的奔馳跑車,你開的是現代跑車,就會感到很貧困,于是幸福指數就會直線下降。

現代人對于幸福的這種比較是單向度的,這種所謂價值觀、價值體系,都可以用可視化和強調數據來衡量,這是管理上必不可少的手段,比如掙多少錢、必須開什么車。幸福本來是一種感受,但是現代人覺得不行,必須可視化。

在攀比過程當中,我們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不幸福感,又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幸福感呢?大概10年前,我采訪過中國幾位最著名的廣告人和幾個最大廣告公司的老板,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廣告人,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欲望,讓那么多人感覺自己對生活不滿足,需要把一個很好用的手機扔掉,再去買一部新的,是否在內心感到愧疚?

廣告的本質,就是用所謂時尚化的銷售方式制造相對貧困感。英特爾公司原來是賣零部件的,只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商業(yè)對商業(yè))。但是后來它要把零部件變成一個品牌,還要進行產品升級。這樣就造成了一種貧困感,每一次新產品出來的時候,前一代使用者都會感到很貧困,覺得自己已經過時,馬上就有一種焦慮感,覺得該買新的。然后公司再用同樣的方式,讓使用原來產品的人產生這種貧困感,整個游戲就是在他們制定的游戲規(guī)則內還債。廣告的套路就是設計一套單一的價值體系,然后讓所有的人都接受這個體系,簡單地說,就是為這個體系還債。

廣告背后的邏輯是,生活可以很美好,但是現在還不屬于你,要花錢才能買得到,而且買到之后再告訴你還有更美好的東西,你又成了不幸者?!秶恰防镏v了一個例子,說西方人為了讓驢子拉車的時候不停地往前走,就在驢子前頭掛一根胡蘿卜,驢要去吃胡蘿卜,所以就走得很賣勁,但實際上它走的時候胡蘿卜也在走。

包括廣告在內的很多營銷方式,還有整體經濟的經營方式,都是這樣的。200多年前,亞當·斯密在寫《國富論》的時候,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按照這種競爭邏輯,人類在將來一定會生產越來越多的用完即扔的東西。因為如果東西經久耐用,大家都沒有購買欲望,對這個東西滿足了,那整個社會的財富增長就會停滯,GDP增長就會非常緩慢。所以,必須把一種詭計、一種暗示、一套價值體系或一套潛規(guī)則,像植入芯片一樣植入大家的頭腦當中,讓人們不斷地拋棄已經得到的東西,或者說看清已經得到的東西,而去向往還沒得到的東西,把一根“胡蘿卜”吊在前頭,不停地去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