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相對貧困感(3)

無畏:冬吳心時代文集之二 冬吳相對論 作者:吳伯凡


卡尼曼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幸福,并作了一個“快樂水車”的隱喻。農村里的水車上有一個個小桶,水車不停轉動的時候就把水帶起來,但一停下來一點兒水都沒了。南方人把錢比作水,錢要不停地轉,如果停下來了,就什么都沒有了。但是假如有一小桶水,它并沒有轉動,而是放在旁邊的,它會一直在那兒?,F(xiàn)代人的幸福感就要不停地轉動,才可能有這種財富的感覺,一旦停下來就沒有了。

不管是哲學、經濟學、倫理學還是宗教,都要解決幸福的問題,因為這是人的終極關懷。我們追逐金錢、地位等,最終的目的是什么呢?這個問題是不能回避的,而且它在現(xiàn)代社會當中已經變得非常普遍了。經濟越發(fā)達,個人的幸福感反而越低。有經濟學家計算過,到6 000美元、8 000美元,甚至10 000美元這個指標以后,人的幸福感會隨著每增加1 000美元而發(fā)生邊際效用遞減。到了一定的程度,幸福感不僅會遞減,甚至是倒過來的,反而讓人更加痛苦?,F(xiàn)在的經濟最終變成一種競爭性的經濟,就是人與人之間出現(xiàn)的貧困感,人人都覺得沒有錢。

一位經濟學家講過,如果用金錢來衡量幸福,這種方式通俗易懂也容易操作,但是它的麻煩就在于總是有人更有錢,所以任何人都會感覺自己是一個窮人。這里引入了一個概念,叫相對貧困感和絕對貧困感。饑寒交迫,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這叫絕對貧困感?,F(xiàn)代人的貧困感不是絕對貧困感,有這種絕對貧困感的人越來越少了。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一次我和一幫朋友吃飯,剩下了一些飯菜,有的都沒動過一筷子。我們把飯菜打包拿給一些流浪者,他們居然看不上,說還是給他們現(xiàn)金比較好。

人之所以覺得貧困,不是因為他沒有吃的,而是因為他不如別人。查爾斯·漢迪曾經說過,現(xiàn)代人的貧困來自鄰居的眼光。這就叫相對貧困感,當人們覺得窮的時候,不是因為本身窮,而主要是來自他的鄰居。

我以前總是很懷疑,那些建在高爾夫球場旁邊的四五層高的洋房到底能不能賣得出去,那里房子比別的地方貴,住在里邊的人花了很多錢,體會到的仍然是相對貧困感。事實證明,這種房子通常不是很好賣。

這種相對貧困感,使得財富最后給人的感覺不是富有,不是幸福,而只是貧困,總覺得欠缺什么。比如油價漲了,出租汽車司機指著某國營能源公司說:本來我一個月能掙2 500元的,這幫人一搞之后,我現(xiàn)在只能掙2 000元。出租車司機經常說,早晨一起來,就欠國家400多塊錢。這實際上反映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況,人一生下來,或者開始工作,干什么都是在欠錢,供房、供車,一輩子有好多賬,總是在還賬,而不是獲得和增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