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某家主流報社,通常要求記者們周一上報自己的選題,周二則召集12個部門的編輯召開會議,選出這一周最為滿意的主題。這12個部門彼此之間是競爭對手,在會議上,編輯們像瘋了一樣毫無理智地抨擊別人的構想,不是說構思老套,就說想法愚蠢,似乎只有自己的構想最靠譜。
報社一位名叫約翰的記者告訴費拉里,這樣的爭吵每周都會發(fā)生,而且一直要拖到周五才能選定出哪個構思最合適。一般來說,周一交上來的50篇初稿中,大概只有9篇稿子能勝出。然后,這些記者為了能夠趕上周日的出版,就得在有限的時間里拼命地趕稿。時間如此緊迫,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修改稿件的工夫??d出來的東西,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費拉里還說,他經常聽到一些學生們念叨“有一篇論文或是研究項目第二天就要交了”。他對此給出的解釋是:“有哪個導師會讓學生們在一兩天之內完成一篇優(yōu)秀的專業(yè)論文,或是一個研究項目呢?真相是,這些學生大多都有拖延的習慣,他們以為在有限的時間里,自己能夠做得更好。”
看來,尋求劣質刺激的不只是胡小懶,也不只是我們身邊的“他和她”。拖延,從來不分國度,不分領域??刹还苁钦l,不管是怎么個拖延法,要承受的代價卻是一樣的。
不改掉拖延的壞毛病,回歸正常人的生活,就只能繼續(xù)在拖延里掙扎,在壓力和焦慮、熬夜中折磨自己,最后還可能會因為效率低下、做事馬虎而遭到“卷鋪蓋走人”的下場。
學學那些本本分分干活的人吧!不遲到、不早退、不磨洋工,上班時做該做的事,下班回歸正常的娛樂生活,雖說看起來不那么“扎眼”,可總在享受穩(wěn)穩(wěn)的幸福。這樣做人做事,經過日積月累之后,肯定會有一些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