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擔當》第二章 重提“中華文明圈”(6)

中國的擔當 作者:辛子


第三次遷徙發(fā)生在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三國鼎立,流民四起,一部分難民跑到遼東進入朝鮮,一部分人就是從山東半島和浙江沿海繼續(xù)往朝鮮、日本跑。這是有歷史依據(jù)的。什么依據(jù)呢?日本曾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青銅鏡,其中三國東吳的鏡,居然出現(xiàn)了銘文“天紀二十五”、“天紀三十年”,而東吳末帝孫皓天紀四年就已經降晉而亡國改號了。這說明什么呢?東吳有一批工匠跑到日本后,一直認為東吳還在,按年號繼續(xù)鑄造,或者知國亡仍奉吳為正朔,延續(xù)年號。所以這寓意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發(fā)生在魏晉時代。

到隋唐中土實現(xiàn)江山一統(tǒng),日本開始派遣唐使以后,日本幾乎全盤學習中國。它進行戶籍統(tǒng)計和文化改革的時候,就開始把從古代中國和朝鮮半島移民日本的高貴姓氏稱為“歸化人”。很多人的姓氏,現(xiàn)在都是多個字的姓氏,都是那個時候改的。比如姓秦的改成長宗我部氏,比如島津氏、服部氏。又比如按職能取姓氏,有織部就是負責紡織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日本是一個移民國家。

司馬遼太郎跟李登輝對話的時候說,日本兩千年以前也是一個海上難民國家。言下之意是臺灣也算得上是難民的聚居土地。為什么?因為中國大陸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三年內戰(zhàn),我們叫“解放戰(zhàn)爭”或“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國民黨打敗了,200多萬人跑到臺灣去了。從歷史地緣因素來看,歷朝歷代中國戰(zhàn)亂之時也是打敗了的一方跑到了朝鮮、日本。

孔子講:“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蹦敲矗∮诤?,到哪兒去?孔子是魯人,在山東,乘桴浮于海,無外乎是去朝鮮、琉球或日本。而臺灣是在更南邊,所以孔子那個“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所及的地域范圍,肯定是渤海這一片??鬃又v“禮失求諸野”,這個“野”又是哪兒?中國的四邊嘛。古代王畿外圍以500里為一同心圈區(qū)域,由近及遠分為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再遠是遐服、邇服。所以成語有“聞名遐邇”,比喻遙遠之地?!吨芏Y?夏官?職方氏》講的是核心政治文化對邊緣地帶有一個同心圓一樣的文化輻射影響。

我為什么講這些,就為了說明日本提出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思想有更深的來源。日本列島文化是外來文明和日本本土文化結合的產物,外來文明來自中國大陸。所以在日本文化的骨子里,總有一種想回去皈依母體文明的尋根感念,就是所謂想復歸的觀念。

在日本,出現(xiàn)過彌生文化突然的繁榮。什么叫彌生文化?東京彌生町當?shù)爻鐾恋奈奈?,新石器文化、青銅文化、鐵器文化同時出現(xiàn),遺址文物中有中國式銅劍、銅鐸、銅鏡,秦式匕首。三種文化樣式的混合說明外來文明突然進入日本本土。彌生文化斷代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0年之間,相當于中國秦漢之際。日本歷史學界公認“彌生文化是一種來自中國的文化”。我是不是扯遠了?

中霖:沒有,懂得這個歷史根源很重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