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袁世凱再起與謀劃
袁世凱(1858-1916),河南項城人,曾任清政府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練兵大臣、兵部侍郎、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軍機大臣兼外務(wù)部尚書等職,晚清最有實力的漢族大臣、強有力的政治人物。其勢力最盛時期,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本職外,還身兼清政府練兵大臣、督辦鐵路大臣等八項兼差,控制北洋新軍六鎮(zhèn)等。在新政中袁世凱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北洋新政被視為全國的樣板。1908年11月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去世后,他與載灃為首的滿洲少壯派貴胄的矛盾激化,被清廷罷免,不得不回河南鄉(xiāng)居。
武昌起義后,清政府缺乏一個像袁世凱那樣的強有力人物以鎮(zhèn)壓革命。袁世凱是否復(fù)出是當時一個深受人們關(guān)注的問題。尤其是在得不到一個準確的答案,看不清形勢發(fā)展的趨向時,社會心態(tài)極其復(fù)雜,因而社會上一時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猜測,認為袁氏出山者有之,認為其不會出山的亦有之。有人把袁當做曹操、王莽,有人把袁氏看成曾國藩,有人把袁氏視作拿破侖,有人把袁氏與華盛頓相提并論,也有人把他視為不足掛齒的“漢奸”,不一而足。袁氏心態(tài)也同樣復(fù)雜。但面對清廷的苦心相勸,袁世凱沒有太多的猶豫,而是十分爽快地答應(yīng)了。盡管如此,袁氏心里十分清楚,這次出山兇多吉少。
袁世凱的復(fù)出,在當時引起極大的轟動?!拔洳锩d,起用袁世凱之上諭既下,天下人心無不注意其去就。”(佚名:《袁世凱全傳》,《袁世凱史料匯刊續(xù)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72頁。)當然,國內(nèi)各種政治勢力對袁的再起,抱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認識和期待。
清朝朝野上下則希望袁世凱成為第二個曾國藩,帶領(lǐng)北洋軍,像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軍那樣,一舉消滅南方革命黨人,挽救即將覆亡的清朝,重振朝綱,繼續(xù)統(tǒng)治;滿洲貴族大多認為“袁世凱在訓練新軍方面做過許多工作,他看來是制止革命浪潮、爭回不忠誠的軍隊,以及同起義首領(lǐng)中的某些人達成協(xié)議的唯一人物”。盛宣懷也說:“袁世凱公忠素著,韜略久嫻,北軍第二、第四鎮(zhèn)皆其手中督練,不特威聲足以懾匪膽,抑且恩誼足以結(jié)兵心?!币灿辛系皆绖P不會服服帖帖地聽話,而可能成為操、莽的,如善耆、溥偉等。滿族學生在致政府電中也提到:“袁世凱有大野心,付以大兵權(quán),甚為可怪,宜急急派人偵探,且只可與之名義,不可授以實權(quán)?!?/p>
革命黨人則希望袁世凱投入自己的懷抱,合力推翻滿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一個五族共和的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共和國。為達此目的,先是在革命派機關(guān)報《民立報》(1911年10月29日)上登載《鄂人致袁書》:“慰庭宮保大人閣下,蓋聞?wù)Z曰: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又曰: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從來偉大人物成不世之勛,未能殊乎此者?!w下縱不為一身計,得不為子孫計乎,即不為子孫計,獨不為千載以后史家之唾罵乎……閣下縱一身甘為滿奴,閣下之所部皆漢人,能保其甘為滿奴乎……何不以迅雷之勢建不世之業(yè),漢族之華盛頓,為閣下是望。”再是革命元勛黎元洪、黃興確認,又主動修書袁世凱:“以拿破侖、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侖、華盛頓之事功,直搗黃龍,滅此虜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為拿破侖、華盛頓,即南北各省當亦無有不拱手聽命者?!贝艘庾詈缶谷坏玫礁魇÷?lián)合會議議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