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袁世凱出山并非事事得心應手,到湖北后特別在事權以及與地方官員的協(xié)調(diào)方面頗多窒礙。其在九月十二日(11月2日)致清內(nèi)閣電時便提到“世凱入鄂境后,實缺官員除該司(連甲)來迎請示外,迄無一人來謁”。作為前線督師的統(tǒng)帥,又有欽差大臣的頭銜,竟受如此怠慢,袁世凱心里著實有點委屈。
其次,外交上的考慮。袁世凱在晚清縱橫馳騁十幾年,深知西方列強的舉動對國內(nèi)形勢的變化產(chǎn)生的影響,也知道得罪外國人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因此他不愿因外國的插手使國內(nèi)形勢日趨復雜化,也不愿因革命破壞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而引起不必要的交涉?,F(xiàn)實情況是外交無人,而沒有得力的外交人才更是困難。他在致盛宣懷信中說:“各國中立,是以我之逆匪作為友邦,安有此理?漢口洋人懼禍及,或可以自合計,他處斷不能一律,惜崧生(梁敦彥,時為外務部大臣,稱病不出)不回,少川(唐紹儀)未必肯出,外交無大手筆,嗣后枝節(jié)必甚多,如設法使少川出山,各國事當可順手,但不易耳。公意如何?”袁世凱此時向盛宣懷致電,這看似不動聲色的詢問,抱怨,商量,其實,目的很明確:盡快幫忙重新起用唐紹儀,打開外交局面。此外,還有一層含義,當年不得已唐紹儀把郵傳部尚書一位讓與你,現(xiàn)如今形勢不同了,解鈴還須系鈴人,你也該把郵傳部尚書一職給唐騰出來吧。果然,沒多久,清廷將盛革職,簡任唐重新署理郵傳部,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最后,政治、社會方面問題的處理。袁世凱對國內(nèi)局勢的認識更是一針見血,他“曾私向人云,此次之亂,若但向皮毛上求治,未嘗不能奏效,但為國之道,其根本所在,在貴能實行立憲,實行立憲即當建設責任內(nèi)閣,化除滿漢畛域,某所持之政見如此,但此刻軍務吃緊,又不便先行奏陳,貽人口實,謂為先緩后急,似乎借此要挾且鄰于推卸,此則某所不敢當者也?!币虼耍瑯O力把立憲派的力量團結(jié)到其周圍。
袁世凱還對當時長江流域的災情給以足夠的重視,不僅主動向中央請示賑災,還派員到地方宣撫,安撫民心。為了戰(zhàn)事的順利進行,還與各省督撫通信,并低首下心尋求幫助,不是強勢命令,盡管各省做出表率的很少,但至少也并未做出反袁的舉動。
待一切準備差不多就緒后,袁世凱急忙奔赴前線,但袁世凱沒有頭腦發(fā)熱,沒有對革命黨人大打出手,而是不斷地試探,這也讓革命黨人多少出乎意料。這表現(xiàn)在:
試探和談 盡管感到“此次鄂變,事雖倉促,蓄謀已久,廠、庫、局、所,悉為占據(jù),糧足器利,人多精練,自與尋常匪徒嘯聚烏合者,迥不相侔?!钡敃r袁世凱并不是十分清楚湖北軍政府的打算,為了試探一下虛實,于是于11月2日“令營務處劉振(承)恩及張彪等,致函黎元洪,招其歸順,使洋人送往。時接復書,稱現(xiàn)開會議,一二日定局再告,語氣尚恭順,然匪心叵測,戰(zhàn)備仍不敢懈?!保ā对绖P致清內(nèi)閣電》(九月十五日),《閔爾昌舊存有關武昌起義的函電》,《近代史資料》,1954年第1期。)由此觀之,袁世凱做的是戰(zhàn)與和兩手準備。幸運的是,形勢比估計的好得多,因為黎“語氣尚恭順”。然后,再次派員與黎接觸,這一次又得到比前一次更多的信息,至少了解當前革命陣營內(nèi)部對政府和對袁本人的態(tài)度。當時,黎元洪對劉承恩所派偵探王洪勝講了很多,大致有兩點:一是現(xiàn)在要講和,“須將皇族另置一地與他居住,管他的吃穿,不準他管我們漢人的事情”。如果“隨便和了,以后大權歸他,他更比從前加一倍的狠,我們更無法子了”;二是袁宮保這時不該出來,“先前宮保做直隸總督,好好的,為什么開缺?現(xiàn)在有亂事,又請宮保出來,為什么不叫滿人帶第一鎮(zhèn)來打仗?可見旗人大有奸心”。交往多一點,袁世凱對革命派的想法了解就多一些,這都為其以后促使南北正式和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