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魏晉南北朝各時期屯田情況(4)

中國經(jīng)濟史 作者:錢穆


4.北魏屯田成效卓著

北魏近200年間(公元338—534年),對于屯田,無論軍屯或民屯,均極為重視,成績亦較南朝為佳。拓跋氏定都平城(山西大同)不久,即派“元儀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棝陽塞外⑤”⑥。史籍記載這次屯田是荒地的墾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十年(公元395年),后燕慕容寶“來寇五原,造舟收谷”。掠去谷物有100余萬斛,足見該地區(qū)屯田成效不俗。

北魏當(dāng)時在內(nèi)蒙古一帶屯田,主要為防御盤踞于蒙古新疆地區(qū)的柔然族。北魏太武帝拓燾時期的寧夏鎮(zhèn)將刁雍說:“總勒戎馬,以防不虞,督課諸屯,以為儲積?!币虼碎_掘新渠,使水充足,可溉官、私田四萬余頃。致使“官課常充,民亦豐贍”⑦。

北魏孝文帝初年,為防北寇,每歲秋冬得派兵戍邊,至春班師,人民勞累,決非久計。遂募健卒三萬人,長駐邊塞,“冬則講武,春則種殖,并戍并耕”⑧。可謂正式的軍屯。至宣武帝,“發(fā)河北數(shù)州田兵二萬五千人,與當(dāng)?shù)匦绫参迦f余人,去沿淮一帶,廣開屯田”①。由于范紹為寧遠(yuǎn)將軍,身兼營田大使,勤于勸督,因此連年豐收。

宣武帝時屯田淮南北的士卒,秋播麥而春種粟稻,“隨其土宜,水陸兼用,必使地?zé)o遺利,兵無余力”,已較曹魏屯田時為進步。

照《刁雍傳》的記載,當(dāng)時北魏的軍屯,除了供應(yīng)軍糧外,還得交納田租給政府,有剩余的才分配給田兵的家眷。有時不夠交租,兵眷還得挨餓。開渠灌田后才使產(chǎn)量增加,改善了生活。

北魏亦重視軍屯。照杜佑《通典》所載,北魏明帝正光年間(公元520年)以前,戶口已比西晉武帝太康年間(公元280年)時倍增,意即已由245萬戶增至500余萬戶。當(dāng)時既然“取州郡戶十分之一以為屯民”,即每戶四口計,50余萬戶即為200萬。

余人參加民屯,并設(shè)“農(nóng)官”治理。屯田用耕牛由政府供給,規(guī)定一夫之田,每年收租60斛?!段簳な池浿尽愤€說:“自此公私豐贍,雖時有水旱,不為災(zāi)也?!笨梢姳蔽和吞锵喈?dāng)成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