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俠:夢境與現實(2)

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郁悶 作者:楊念群


形意拳講究“入象”,就是把腦子練空,一切招式都是因對手而起,對方一動就是找挨打。所謂“秋風未動蟬先知”,不用等到秋風落葉,秋天一有征兆,蟬就知道了,到時候,琴棋書畫、山河美景、禽獸動態(tài)都可以借來入象。所以練拳之人渾身妖氣十足,就像《西游記》中的妖精,關鍵時刻才現形,“真身只在剎那顯”。老爺子說他師傅平常怎么看怎么像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只在與人交手時兩眼出光,對方就會被眼中神采射住而敗下陣來,這才是顯真形分巧拙的道理,動起手來的“不著相”,反映出移形換影的身法變化。

形意的快在于把自己練沒了,身法快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地步,卻始終不移地保持低調退隱的姿態(tài)。一般老拳師不識字,卻氣質高雅,涵養(yǎng)過人,就是練氣凝神之功使得性格沉穩(wěn)謙和,皮膚質地都會改善,不但聲音悅耳,心思也會變縝密,與一般功夫片中好勇斗狠的武人形象不同。形意拳講究的是韜晦退讓,甚至不露形跡隱逸藏己。李老的師傅教導稱,“你兇,我慫,你慫,我比你更慫”,很樸素的話,卻與文字所形成的禮儀教化效果相近,都是教導人涵養(yǎng)心性。比如武師常講“老要癲狂,少要穩(wěn)”,老年人死盯規(guī)矩,小輩人就難做人,老人要豁達隨便點,小輩人可一定要守禮儀。這是文武之間互生通感的一個實例。

練武也有詩一般的節(jié)奏感覺,卻未必有詩一般的畫面意境可以直接觀照。與影視功夫片里武師蹦跳騰挪,動不動飛身躍起攻擊對手不同,形意步法講究擦地而行,腳不離地才能變化無窮,憑空一跳踩空,底盤全失,變化就沒了,小步一蹭很難看,但妙悟都在其中。這與我們在功夫片里經??吹降膭硬粍泳惋w身而起,踢動連環(huán)腿的畫面不同,腿腳離了根基,騰挪漂移,美則美矣,卻正好是找打。如傳說中的踏著荷葉過池塘,電影中常有表現俠客踏步點水飄過荷塘的景致,美輪美奐。練功中卻不是實景而是寓意,有點像繪畫中的留白懸空的意境。荷葉桿輕、脆,只有一點韌勁,腳下須細膩,去找對這一絲僅有的韌勁,在一根絲上借勁,腳的肉感就是探出這根絲來。腳底板最嫩的皮膚和這根絲一糅合,水花似的一星點彈力,人就彈開了。腳底板是練形意者的臉面,嬌嫩敏感,什么時候腳底板會“臉紅”,才算上道了。

老爺子有幾處談到武術與藝術的通感,真是精彩極了,如講到王獻之練字,王羲之從后面猛地抓住筆桿,竟然沒有抽動,才說兒子入“書道”了。書法握筆,若指頭在筆桿上用力,反而使不出力量來,手心如握雞蛋,下筆時摧動這個虛運出來的雞蛋,寫出的字才能力透紙背。如果王獻之寫字指頭死扣筆桿,是抵不住王羲之奮力一拔的拉力的,只有手心虛運出一個形,形中有實感,就無法撼動。老爺子說王獻之練的是一只手,武術練的是整個人,形意拳就是大書法,虛運之行間,身上曲折成空的地方都要通到。

練拳還如畫家作畫,構圖筆墨并非刻意安排,然而一下筆便覺意趣盎然,它是先于形象、先于想象的。如下雨前,迎風飄來的一點潮氣,似有非有,不能想成實在的情境或畫面,故有形就是“無形”,有意就是“無意”。這話有點像老和尚打機鋒,說的其實是不可故意造作“意念”,心靈著了跡象,精神會無故緊張,練功就走偏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