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開頭第一主題,保留了一八三八年的原始想法,環(huán)繞著這個想法,門德爾松加上了適切的搭配。第一,是在小提琴華麗的旋律底下,襯上相對遲疑不決、帶點偷偷摸摸神秘感的管弦樂演奏。第二,是與壯闊強烈的第一主題對比,門德爾松寫了極其溫柔的第二主題,讓第一樂章樂曲不斷游走在這兩種變化氣氛中。
門德爾松讓轉成G大調的第二主題,先由單簧管壓在長笛跟小提琴延長的低音sol上面悠悠吹出,然后才由小提琴接過去演奏。原譜上小提琴接過第二主題的地方,標記了“pp”(極弱),現(xiàn)在的演奏家?guī)缀鯖]有人能、也沒有人敢忠于原譜真的用pp來表現(xiàn)。他們頂多減弱到p,還維持一定的強度,因為如果真的降到pp,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間的對比很容易強烈到失去了說服力,也會使得后面交錯的結構變得難以處理。
如此更顯示出門德爾松的野心。他要的,或許是現(xiàn)實音樂中不存在,卻鮮活在他的想象中,真正能搭配烘托第一主題的甜美表現(xiàn),及全世界的溫柔在第二主題的音聲里,兩相沖激,所拓展出包容一切悲喜情緒的最大空間。
樂曲到了發(fā)展部結尾,小提琴回到開頭的旋律上,奏出漸強的樂句,感覺上好像順理成章由發(fā)展部帶進再現(xiàn)部。然而突如其來地,小提琴拉奏出驚人炫技的華彩奏,門德爾松打破了協(xié)奏曲慣例,將本來應該放在再現(xiàn)部末尾的華彩部提前了!
樂章中段多了華彩奏確實很精彩,但原本靠華彩奏來提供高潮的結尾部分怎么辦?門德爾松讓小提琴奏出一連串的琶音配襯樂團柔和唱出主題旋律,然后小提琴停下來,管弦器樂也停了,但沒有全停,獨留一支低音管從曲末最后一個和弦里延續(xù)吹奏si音,似有似無地升高半音到do。在這個音上面,長笛、中提琴、第二小提琴部、第一小提琴部依次陸續(xù)加進來。于是不知不覺中,樂曲進入建立在光明燦爛的C大調上的行板第二樂章了!
光是第一樂章就用上了這么多設計巧思,門德爾松的五年多花得大有道理。最后寫出來的作品,被贊譽為“最完美的小提琴曲”,里面有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有獨屬小提琴的技巧展示,有宏大的結構,又有可供行家反復玩味的眾多細節(jié)。更重要、更難得的是,所有這一切全都天衣無縫組織在樂曲里,形成了不可分割、一氣呵成的音樂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