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是“頂層設計”的出路(3)

忐忑的中國人 作者:梁曉聲


冷靜地想一想就會明白——以上兩種比喻其實是存在概念置換問題的。因為,20%的國人擁有80%以上的銀行存款,并不等于擁有80%以上的國家財富,更不等于占有80%以上的實際生存空間。

但是要求80%還多的大受貧富懸殊差別刺激的同胞們冷靜,幾乎會被認為與20%的人狼狽為奸,所以很少有人用冷靜不冷靜來勸80%的絕大多數(shù)同胞。

是的,2000年以后,我確實經常聽到對于我們中國的以上兩種比喻。

而且,以上兩種比喻,又往往激起以下同仇敵愾似的言論:

媽媽的,干脆翻車拉倒球的算啦!

等著瞧吧,泰坦尼克不是都沉了嗎?

這便是后來被概括為“地火在運行”的民間心理圖畫。在我印象中,“地火在運行”五字乃是已故老文化界領導陳荒煤的一部散文集之集名。民間是不熟知陳荒煤其名的,更不會知道他有過那么一部散文集。又可以肯定,“地火在運行”,實則為敏感的知識分子們的概括,說是“坊間”的概括也未嘗不可。在從前年代,出版社曰刻印坊?!胺婚g”有“文化圈”的含意?!奥尻柤堎F”便是相對于“坊間”而言的。

至近年,“地火在運行”五字,又引申出“改革與革命賽跑”的國情概括。這主要是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們的話語。這種話,我在某些討論國是民生的會議上也大聲疾呼過。我這樣的文化知識分子,當然主張中國加快政治體制改革,以順應國人對民主、公平、更多公民權利與利益的訴求;從根本上防止腐敗,限制特權,縮小貧富差距。說“改革與革命賽跑”的知識分子,有的是真擔憂革命之發(fā)生。并且他們的擔憂,非是站在一己得失之立場而生,首先是站在民眾立場而生,更是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而生。他們都是熟知中外近代史的。民眾在所謂革命中除了獲得憤恨情緒大釋放的快感,以及一時之所謂社會地位的“提高”,實際上其絕大多數(shù)從不曾分享過革命的物質成果。因為道理是那么的簡單明白——革命本身不可能是任何生產力。恰恰相反,是對一切生產力的最嚴重的破壞力。所以爆發(fā)革命的任何國家都必然經歷一個“生產廢墟”階段。而且,革命的生命代價極大。付出此代價的,也必然主要是社會的底層人口。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們,希望改革不要失去機遇,進行在革命的前邊,心愿也正基于此點。人民獲得革命之物質成果,乃是革命成功之后的事,說到底還是要從發(fā)展生產的過程中獲得,并且將一如既往地以絕大多數(shù)之人口,獲得極有限的一部分物質成果。因為比之于改革家,革命家對于社會分配之經驗是有限的。且往往被勝利沖昏頭腦,認為畢竟將革命搞成功了,于是有權接受膜拜頂禮。但此處所言之革命,其實是中外歷史上曾發(fā)生過的武裝奪取政權式的遍地陳尸流血式的革命。亦即敘利亞式的革命。卡扎菲的下場證明,若太迷戀專制,坐失了改革機遇,革命又是不可避免的。是的,改革也有機遇期,一旦坐失,所謂“過了這一村,便無這一店”了。

說“改革與革命賽跑”的知識分子中,有的并不真的擔憂革命之發(fā)生。以他們對于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之發(fā)生的歷史常識思想,以他們對中國之民性的考察結果,其實得出的是這樣的結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根本不會發(fā)生革命。什么顏色的革命都不會發(fā)生,什么花樣的革命也不會發(fā)生。暴力的流血的以無數(shù)生命為代價的革命不會發(fā)生;非暴力的以抗議游行示威為方式的算得上是革命并且真有革命目的之大事件也不會發(fā)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