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 音樂(1)

人文通識課Ⅱ:中世界時期 作者:(美)羅伊·T·馬修斯


愛因哈德報道說,查理曼喜愛“蠻族人的老歌”,不幸的是,無論是他抑或別的什么人都沒有把這些老歌記載下來,從東方或西方幸存下來的全部音樂都是宗教音樂,宗教音樂又都同禮拜儀式有關。而且,已知的幾乎一切均與聲樂有關。

在中世紀早期,音樂成為教會禮拜儀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在希臘的音樂傳統(tǒng)中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保持活力。在這個宗教基礎之上,最終出現(xiàn)現(xiàn)代西方所有的圣俗音樂。教皇格里高利大帝(Pope Gregory the Great)的名字保存在中世紀早期音樂體裁(Gregorian chant)之中,它乃是早期教會正式禮拜儀式的圣樂——用之于做彌撒(圣餐儀式)和其他年年有的公共禮拜儀式。圣歌由一個單一的旋律線組成,由男聲齊唱——叫做(monophony)——沒有器樂伴奏。這些圣歌具有不受個人情感影響、非情緒化的品格,服務于宗教目的而非用于美學的、情緒化的目的。盡管目的如此,但圣歌給聽眾一種感染力,喚起聽眾的超脫、和平與純潔的情感。

在9世紀,音樂史上有兩個最重要的進展:(polyphony)——兩個旋律線同聲齊唱——和樂譜的興起。復調與單曲調的格里高利圣歌不同,它使音樂具有更為豐富、更具樂理的品格。樂譜的產(chǎn)生同查理曼希望禮拜儀式統(tǒng)一的愿望有很大關系。他試圖硬性規(guī)定須用格里高利圣樂,但是怎樣才能辦到呢?只有開發(fā)出一種書面的樂譜系統(tǒng),才能逐漸統(tǒng)一起來。首先,在法國北部的圣阿芒德(Saint Amand)修道院里,(neumes)開始被記在樂譜本的線譜上以幫助歌唱者順著曲調的變調唱下去。其次,設計出一種四線譜(four-line staff)來調節(jié)這些變調符號。最后,譜上變調符號和線譜的歌曲本可以復制,歌手們可以憑借訓練學會識譜。

文化關鍵詞

軍區(qū)(themes)  牧師會法規(guī)(capitularies)

加洛林小書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 ? 文科七藝(the seven liberal arts)

散文詩體(prosimetric)  方言(vernacular)

穹隅(pendentive)  內角拱(squinch)

三面有座位的大廳(triclinia)  有三個半圓形結構的建筑(triconch)

海貝形建筑(conch)  柱廊(porticus)

欄桿(balustrade)  西面工程(westwork)

格里高利圣歌(Gregorian chant)  單聲音樂(monophony)

復調(polyphony)  紐姆譜(neumes)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