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
在前伊斯蘭的阿拉伯半島上,阿拉伯語基本上是一種口頭語言,由沙漠里的貝都因人發(fā)展起來,經(jīng)商人傳入城市地區(qū),商人采用這種語言以適應(yīng)他們的需要。在這種部落文化內(nèi),詩人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他們被認為是受神靈(jinn)點化的奇才。他們最終創(chuàng)作了一批詩歌,由職業(yè)誦詩人(rawis)口頭傳誦。人們喜愛的詩歌形式是(qasida),按不同韻律用單音韻譜成。這些詩歌頌唱部落生活、個人榮耀、愛情和美酒。幫助確立共同體身份,成為以詩達意的喜聞樂見模式。阿拉伯文的單詞在800到1300個之間,被作為書面語言予以標(biāo)準(zhǔn)化。它被稱為書面阿拉伯語或古典阿拉伯語,以《古蘭經(jīng)》的語言為基本形態(tài),雖然有所更改以適應(yīng)不斷變化的需要。
理解伊斯蘭書面文化的關(guān)鍵是(adab)概念,“阿達卜”這個阿拉伯詞的原義是“行為規(guī)則”、“規(guī)矩”或“好習(xí)慣”。隨著一本有關(guān)政治家治國才能的波斯文著作被譯成阿拉伯文,“阿達卜”一詞在8世紀(jì)作為一種文學(xué)體裁第一次出現(xiàn)。在精英集團中,“阿達卜”逐漸意指“高雅”,意指具有一定技能,諸如會游泳,會騎馬,尤其是精通伊斯蘭詩歌、散文和歷史,精通阿拉伯語。在現(xiàn)代阿拉伯語中,“阿達卜”僅指整個“文學(xué)”?!∏耙了固m的詩歌并未因伊斯蘭教的問世而銷聲匿跡,由長短頌歌組成的詩歌這時已被書寫下來并保存下來,成為伊斯蘭詩人效法的樣板。保存下來的最著名作品是《懸詩》(,又稱“七頌詩”[]),據(jù)傳,該詩在黑石圣堂尚是一個異教圣所時就已懸掛在圣所的墻上。先知雖然拒絕異教主題,但承認該詩的力量,號召詩人們改詩以適應(yīng)宗教目的。
前伊斯蘭時代流傳下來的另一種體裁是哀歌(elegy或lament),特別是悼念死者的哀歌。哀歌通常是女子、往往是已故英雄的姐妹所作,哀歌成為伊斯蘭詩人的傾心之作。這些哀歌詩篇之最佳作品由女詩人漢莎(al-Khansa,死于630年以后)所作,她活到伊斯蘭時代的早期。
一個新的文學(xué)體裁叫做(ghazal),它通常是關(guān)于愛情的抒情詩歌,出現(xiàn)于伊斯蘭早期的阿拉伯半島。情詩按單韻律作成,往往取材于詩人個人的生活。在早期的情詩中,賈米爾(Jamil,死于701年)的詩作為后世作家樹立了標(biāo)準(zhǔn)。他通常的主題是有緣無分的愛情:命途多舛的戀人們雙雙對對赴死殉情。波斯、土耳其和烏爾都(Urdu)的詩人們將伊斯蘭情詩改成他們各自的語言,使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種膾炙人口的體裁。
兩個世紀(jì)以后,在伊斯蘭西班牙,伊本·哈茲姆(Ibn Hazim,994—1064年)寫出了一部很有影響的《鴿子的頸環(huán)》(),將詩與散文融為一體,著力描述愛情的藝術(shù)。在這部作品中,他爭辯道,“真正的”戀人在追求心愛的人的過程中而不是與之結(jié)婚的生活中找到幸福——這是阿拉伯詩的中心思想,也許影響了普羅旺斯詩歌(Provenal poetry,參見第3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