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邦建國
“封建”這詞,我們現(xiàn)代人再熟悉不過,不僅在報紙報告中臭名昭著,在日常生活中也讓人唯恐避之不及。從包辦婚姻、裹小腳、燒香拜佛、愛占小便宜到迷信等等,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歸咎于它。碰上一個靦腆的男孩或女孩,對異性害羞,也可以罵他(她)一句:“真封建!”
其實,“封建”的本意并非如此。它指一種社會制度,即古代天子按爵位高低將領(lǐng)土分封給宗室或者功臣,作為食邑。他們能索取土地上的收入,在其領(lǐng)地上行使政府職權(quán)。所封之地稱為“諸侯”(“諸侯國”、“封國”或“王國”),統(tǒng)治諸侯的君主被稱為“王”,小一些的稱“公”或“君”。相傳這種制度從黃帝開始試行,周大力推行,至秦被中央集權(quán)制取代。歐洲的中世紀(jì),日本8至19世紀(jì),也曾實行類似的制度。
周武王實行封建制的原因有三個:一是讓親戚和功臣分享勝利成果,籠絡(luò)人心,作為王室的屏藩;二是把殷人舊地分封成小國,進行安撫,同時形成包圍,防止他們叛亂;三是進行移民,東移至海邊,擴大統(tǒng)治范圍。
周初第一次封建主要有: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殷都,繼續(xù)管理商的遺民;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三個弟弟即管叔鮮、蔡叔處和霍叔度,監(jiān)視武庚,史稱“三監(jiān)”。定都于鎬京后又分封親屬和功臣,大多集中于黃河南岸。
兩年后,武王去逝,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jiān)不滿,共同叛亂。周公親自領(lǐng)兵東征,三年平定。接著進行第二次封建,主要有:周公的兒子伯禽到魯國,姜太公的兒子丁公到齊國,康叔到衛(wèi)國,商紂王之弟微子到宋國,唐叔到晉國,蔡仲到蔡國,周公自己經(jīng)營洛邑為東都,進一步安置并感化“殷頑民”。
武王和周公分封70余國,其中姓姬的諸侯53個。周王稱“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諸侯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定期朝見天子,并帶兵隨天子作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