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龍:直接碰到的歷史條件(12)

中國盛世 作者:馮敏飛


四、民生欣欣向榮

分封建國后,在封國內(nèi)普遍推行“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種象形說法,指把耕地劃分為多塊一定面積的方田,周圍有經(jīng)界,中間有水溝,阡陌縱橫,像一個“井”字。一人耕種大約100畝(約合今70公畝),100畝為一個方塊,稱為“一田”。一井分為9個方塊,周圍的八塊由8戶耕種,為私田,收成全部歸耕戶所有;中間是公田,由8戶共耕,收入全歸封邑貴族所有。但實際上不可能那么剛好都成“井”字型。比如山區(qū)、河彎怎么辦?這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有專家學者認為,這只是一種理想的土地制度,可行性不強,且難以考證。只是長期都這么說,姑且采信。不過我想:在河南、山東那樣的平原之地,“井田制”應該可行。

“井田制”在夏、商的時候就開始實行,西周大力普及,授田給民,讓百姓有生活保障。建政伊始,周公向武王建議:“分地薄斂,農(nóng)民歸之?!边@種“分地”政策在史籍中有不少佐證。即使對新歸附的殷民,也使他們“各安其宅,各田其田”。周制要求:“民無懸耜,野無奧草;不奪民時,不蔑民功。”這政令非常了不起:要讓百姓的農(nóng)具不閑置,田里沒野草;不干擾百姓的農(nóng)時,不輕視百姓的勞動成果。如果能夠?qū)崿F(xiàn),那該多美!

周王重視民生,多有記載。剛攻克商都之時,武王就下令:“發(fā)巨橋之粟,賦(布施)鹿臺之錢,以示民無私;出拘救罪,分財棄責(債),以振窮困?!本迾蚴钱敃r國家糧庫之名;鹿臺是商紂王的宮苑,意指國家財政。周公在《康誥》一文中教育康叔:要對民眾施以惠愛,勉其順從;只有像保護嬰孩一樣對待百姓,天下才能安康太平。周公在《洛誥》中教育成王:要用寬裕之政治理民眾。民眾寬裕了,天下的人不論遠近都會來歸附。對此,荀子解釋說:國家的富強之道,在于統(tǒng)治者節(jié)用并使民眾富裕,而不是相反!后來,多個盛世證明荀子這思想在理得很。

“成康之治”時期的百姓生活景象,我們可以從《詩經(jīng)》窺見一斑。如《載芟》中寫道: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

有■其馌,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