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廢井冷眼(3)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當然,也許,李白醉書的故事只是故事。

但是不管怎么說,渤海國不是故事,那個龐大的廢墟不是故事。

清代流放者看到的廢墟,是渤海國的首府,即“上京龍泉府”。

流放者們沒有權利也沒有機會再來仔細考察。從零星留下的筆記看,只知道有一個老人又來過兩次,時間都不長,他也沒有進一步研究的條件。

認真考察,是我們這一代的事了。

我去上京龍泉府遺址的次數(shù)很多。原因是,我歷史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起落更迭。

我首先看到的是外城的城墻墻基,那是兩米多高的夯土基座,寬達十來米,像一道天然生成的大堤壩,綿延到遠處。

這個基座上面,原本應有一方方巨大的磚石砌成的雄偉高墻??上н@兒不是吳哥窟所藏身的原始森林,而是敞亮開闊的東北平原,一座廢棄的城市很難保存住一點什么,能用人力拿得走的一切都被人們拿走了。一代又一代,角角落落都被搜尋得干干凈凈,連清代流放者看到的大石也不見了,就剩下這一道泥土夯成的基座,生著草,長著樹,靜靜地待著。

再往里走,看到了同樣是拿不走的城門臺基和柱礎。昔日都城的規(guī)模,已影影綽綽地可以想見。

從遺址看,上京龍泉府由外城、內(nèi)城、宮城三重環(huán)套組成,外城周長三十余里。全城由一條貫通南北的寬闊大道分成東西兩區(qū),又用十余條主要街道分隔成許多方塊區(qū)域,果然是長安城的格局和氣派。

京城的北半部,是統(tǒng)治者辦公和居住的宮城,城墻周長五里。從遺址、遺物看,內(nèi)城中排列過五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東墻外則是御花園,應該有湖泊,有亭榭,有假山。

宮城中一個最完整的遺物,是文獻上查得到的一口井,叫“八寶琉璃井”。井壁由玄武巖石砌成,幾乎沒有任何損壞。

我在井口邊上盤桓良久,想象著千余年來在它身邊發(fā)生的一切。我伸頭一看,它波光一閃,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終于看倦了的冷眼。

一個管理人員告訴我,從種種材料看,這座城市在公元八世紀至九世紀之間可能是亞洲最大的都市之一。當時,它不僅是渤海國的諸城之首,而且是東北亞地區(qū)的貿(mào)易樞紐,把遙遠的長安和日本連成一條經(jīng)濟通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