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越普世與特殊之爭(3)

中國,何以文明 作者:許紀霖


文化多元論的“理一分殊”

以上這種意義上的普世文明,是一種以文化多元主義為基礎的普世文明。與文明一元論的“殊途同歸”和文化相對主義的“分道揚鑣”不同,文化多元主義的基本理念是“理一分殊”。它承認不同的文化之間雖然有質的不同,但彼此之間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并且在一些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上,有可能獲得共約性,比如自由、平等、博愛、公正、和諧等,在當代社會便成為不同民族和文化共享的基本價值。只是對于這些價值之間何為優(yōu)先、什么最重要,不同的民族與國家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選擇。這種意義上的普世文明,是一種以文化多元主義為基礎的普世文明,而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主義者所堅持的文化相對主義有著非常重要的差別。文化多元主義可以與普世文明并存,主張用文明的對話取代文明的對抗,在各種文明平等的對話與交流之中獲得普世文明的價值共識。中國文化的確是特殊的,就像西方文化也是特殊的一樣;但中國文化畢竟是偉大的軸心文明,特殊之中蘊含著豐富的普遍性,以及可以與人類其他文化共享的普世文明?!爸袊厥庹摗睂⑽拿鹘档偷轿幕膶哟?,大大矮化了中國文明,實非中國之福音也。

在歐洲思想史上,早期的歷史主義有其特殊的理論貢獻,它糾正了啟蒙運動中普世理性忽視不同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偏頗,為人類普世理想的實現(xiàn)奠定了多樣性的民族文化之根。只是到費希特之后,歷史主義開始保守化,逐漸與國家權力聯(lián)手,變得歇斯底里。一種在歷史上有影響的主義、思潮,本身具有多歧性,就看與誰聯(lián)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歷史主義有多種內(nèi)在的發(fā)展脈絡,其在歐洲思想史上擁有與啟蒙運動同樣悠久的傳統(tǒng),在意大利、英國和法國都有表現(xiàn),但為什么到了德國之后就發(fā)生了蛻變呢?德國歷史主義大家梅尼克在納粹滅亡之后,發(fā)現(xiàn)19、20世紀的德國歷史主義拋棄了德國早期啟蒙運動中歌德、康德和赫爾德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而與普魯士保守的國家主義勾搭成奸,最后敗壞了德國文化的好名聲。德國的這段沉痛往事足以為中國的歷史主義者敲響警鐘:你可以秉持“中國價值”、“中國模式”的歷史主義立場,但要看你的歷史主義在多元的中國文明當中與誰結盟,與哪種傳統(tǒng)相結合:是與擁有人文傳統(tǒng)的儒家,還是主張富國強兵的法家,抑或實行外儒內(nèi)法的政治傳統(tǒng)?中國文明早已不是一個同質化的整體,而是風化為各種有待激活的思想碎片,就看你的歷史主義青睞何種傳統(tǒng),與哪一種歷史傳統(tǒng)發(fā)生化學反應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