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風氣得以凈化
死亡的教育總比知識的教育要更深刻,讓人沉思。一場場農(nóng)民起義之后,人們面對那座座舊墳新塋,那一個個令人心顫的傷亡數(shù)字,那充滿哀怨的呼救,明白了生命原來是如此脆弱。與此同時,緊緊裹在人們身上的各種偽裝都在這一刻被撕開,人性之光重新綻放出來。殘酷的戰(zhàn)爭,自然給從戰(zhàn)爭硝煙中走出來的人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
風俗是自下而上形成的,風氣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社會風氣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行為導向有密切的關系,同時也深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統(tǒng)治策略的調(diào)整、文化教育的不斷變化的影響,這幾者良性地結(jié)合,才能共同將過去污濁的社會風氣進行凈化。
一個新朝代初期,統(tǒng)治者總是趨向于與民休息,盡力地恢復生產(chǎn),增加土地有效利用率,增加人口繁衍,鞏固政權,由此催生的社會風氣是向上積極的。到了鼎盛時期,權貴們就趨于腐化,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沒有了正氣,歪風邪氣卻很盛行。特別是每當王朝末年之際,不僅官場腐敗透頂,而且社會風氣也很壞,禮義廉恥掃地,人與人之間毫無誠信可言,無休止地勾心斗角,赤裸裸地欺詐,明目張膽地搶劫,每個人心靈的圍墻始終筑得高高的、牢牢的。處在社會中層的人雖然沒有多少勢力,但他們有錢、有田,在向往與羨慕心理的驅(qū)動下,慢慢地跟著學壞了。由此,人性被實際功用與庸俗交往的法則替代,物質(zhì)的聯(lián)系遮蔽了彼此之間生命與心靈的聯(lián)系。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那些既無錢又無勢的社會底層人員,要么甘于寂寞,要么鋌而走險,去偷、去搶、去騙,烏煙瘴氣的社會風氣像瘟疫一樣地蔓延開來了。
秦朝末年的社會風氣顯然是集成了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風氣。商鞅變法,秦國以法治國,君主專制,喜好征戰(zhàn)。秦朝的社會風氣是人人自危,刺刀統(tǒng)治下的暫時和平,老百姓在惶恐中度日如年。
宋朝末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黨爭頻起,貪官肆無忌憚,皇帝不務正業(yè),毫無危機感。金兵的鐵蹄,把趙宋王室趕到江南。但是,宋高宗出于一己之私,害怕被金兵掠而北去的他的老子和老兄回來收回他們的皇位,竟重用當了金兵俘虜又被派回來做奸細的秦檜。秦檜以“莫須有”之罪,殺了抗金大將岳飛父子。朝野上下,一片白色恐怖。忠奸不分,黑白顛倒。南宋王朝一開始就坐胎不正,便可知以后下場了。對于趙宋王朝的社會風氣由好變壞,生在北宋末年,長于南宋初年的大詩人陸游曾寫過一首五言詩《歲暮感懷》 :
在昔祖宗時,風俗極粹美。
人材兼南北,議論忘彼此。
誰令各植黨,更仆而迭起。
中更金源禍,此風猶未已。
倘筑太平基,請自厚俗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