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靈一次次被涂炭
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軍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性,那就是殺人。驅使這一駭人舉動的原動力,就是為了“出氣”。農民起義固然有其歷史合理性,但在許多誘人的名義下,把一切殘暴手段視為天經地義,由此帶來的惡果非常嚴重,使生活在這片國土上、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一次次地遭受屠殺。
在國家處在比較平穩(wěn)的時期,政府殺人大部分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除非國家處在一個非常的動亂時期,在敵友難辨的情況下,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毫無節(jié)制地殺戮。而起義的農民兄弟們殺人,則是很大程度上只憑自己的好惡作為是非判斷的標準,依此來決定他人的生死。
一處揭竿,全國蜂起。秦末、漢末、隋末、唐末、元末、明末農民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人數(shù)都在百萬直至數(shù)百萬以上。每一次起義后,官兵和起義軍所過之處,就像剛剛沖過一股洪水,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毀滅了,殘破殆盡,赤地千里,血流成河。除了雙方軍隊互相殘殺之外,死于戰(zhàn)火、死于饑餓的百姓更是成片成片的。之后,全國人口往往下降一半。例如:秦末起義,死亡二千萬,占當時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西漢末年起義中死了三千萬人,占當時人口的五分之三;東漢末年起義中死了三千萬人,占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二;隋末起義中死了三千五百萬人,占當時人口的五分之四;唐末五代時期的農民起義中死亡了3200萬人,元末起義中死亡1000萬人,明末起義中死亡2500萬人。
太平天國的人馬從最初的幾萬人,后來發(fā)展到擁兵百萬,活動范圍擴大到全國十幾個省,歷時十幾年的時間,連年的征戰(zhàn),給社會帶來的破壞尤其造成的人員傷亡是巨大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人員死亡就達到了3~4千萬人之多,基本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死的人數(shù)相當。僅在太平天國內部因權力爭奪發(fā)生的“天京內亂”,就造成太平天國內亂自相殘殺者死亡人數(shù)達十萬人之多。因此,從公元1741~1840年的一百年間,是中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間,從1.4億增至4.1億,但是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至清末,死亡1.6億人。
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無論是站在對立的哪一方,都是死的機會多,生的機會少,或是妻離子散,或是家破人亡。史籍有載,起義軍所過之處,那些街上都有股怪味兒,不知是恐懼的味道,還是人臨終的味道,反正都是血蒸發(fā)的味道。只要“事業(yè)”成功,對于起義的農民來說,殺戮、搶劫無辜百姓一樣是不二的選擇。
所謂的“千秋大業(yè)”,對于英雄好漢們以及那些政客軍閥們來說,仿佛是樂此不疲的功績,而對于平民百姓來說,卻是場無以復加的災難。那時,人們所說“寧為太平犬,勿做亂離人”,的確不無道理啊!
暴力革命只是歷史的一些瞬間,但它的確非常慘烈,決戰(zhàn)雙方的殺虐性都發(fā)揮到極致。諸如隋煬帝對起義者,曾國藩對太平軍的大肆屠殺,不勝枚舉。誠如唐代詩人韋莊在《秦婦吟》中所描述的那樣:“千間倉兮萬斯箱,黃巢過后猶殘半。自從洛下屯師旅,……罄室傾囊如卷土?!惫佘娖脚艳r民起義中的破壞程度也不亞于農民起義。
學會尊重每一條生命,是任何民族和國家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品質之一。在農民起義大爆發(fā)的時候,交戰(zhàn)雙方都以國家與人民利益的名義,輕易就把鮮活的生命供奉在了歷史的祭壇上。這真是可恥加卑鄙?。?/p>
人頭不是韭菜,割了不會長出來。這樣的農民起義軍和王朝早晚是要倒大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