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靈魂之識(4)

生之實現(xiàn) 作者:(?。├e德拉納特·泰戈爾


當(dāng)?shù)厍蛉蕴幱诨煦鐮顟B(tài)時,已經(jīng)有粒子借助熱的膨脹力量向遠(yuǎn)處噴射了。當(dāng)時地球不僅僅是面目未定,而且缺乏美感,又不知向何處去,熾如烈焰,動如驚獸。漸漸地,當(dāng)?shù)厍蛟谀撤N力量的作用下,竭力把離散物匯聚在某一中心的控制之下,并把蒸汽逐漸凝縮成完整的水滴狀時,她就已經(jīng)在銀河系的星球中占據(jù)了自己應(yīng)有的位置,如同一粒翡翠鑲嵌于鉆石項鏈一樣。我們的靈魂也是如此,當(dāng)盲目的沖動與激情,以高速高熱噴射向四面八方時,我們既未真正給予,也未真正收獲。但是當(dāng)我們以自我克制的力量、以化一切沖突為和諧的力量、以統(tǒng)一切背離為整體的力量,在自己的靈魂中找到中心時,我們所有孤立的印象都會隨之“損之又損”,以至于智慧,那時所有片刻的心靈沖動,都會在愛中找到它們的圓成之性;人生中所有的精彩細(xì)節(jié),都隨之顯現(xiàn)出一種永無極限的意義;所有思想和行為,都在一種本質(zhì)的和諧中不可分割地融為一體。

《奧義書》高度強(qiáng)調(diào)道:通曉那“一”,那靈魂(Tamēvaikam jānatha ātmānam)。它是通向永生的橋梁(《老子》:“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與此有相近之處。但《老子》中的主體是隱沒的,本文的主體是靈魂。

這就是人類的終極歸宿——尋找“一”,它在追尋者之中;它是追尋者的真理,是他的靈魂是他開啟靈性生命的大門——天國之門的鑰匙。人類多欲多求,瘋狂追逐著世界上那些不斷流變的物質(zhì),因為個中才有他們的人生和使命。但在他身上的“一”,時刻在渴求歸一——歸一于知識,歸一于愛,歸一于意志的方向。只有它處于永恒的“一”并與無限合而為一時,才會實現(xiàn)最高的喜樂。所以《奧義書》這樣說道:“唯有這些安寧的心靈而非其他,通過在靈魂中證悟一種本質(zhì)存在,它以多樣的形式顯現(xiàn)自身,這樣才能得到永恒的喜樂(?kam rūpam bahudhā yah karōti * * tam ātmastham yē anupa?yanti dīhrāh, ēshām sukham ?ā?vatam nētarēshām)?!保ㄓ⒆g者注:上述孟加拉語中的* 在最初的版本中就有,這里一仍其舊。)通過世間萬物的多樣性,我們之中的“一”將個體的“一”籠入萬物的進(jìn)程中。這是靈魂的天性使然,也是靈魂的喜樂所在。但是,如果靈魂自身不具備一種光明,那么這條僻靜、幽微的小道,就永遠(yuǎn)不能到達(dá)目標(biāo),因為這種光明可以使它在剎那之間,也能捕獲到追尋之物的景象。在我們的靈魂中,那至高無上的“太一”,它的目光迅捷而直覺,根本不依賴任何推理或論證。我們的眼睛可以很自然地將一個物質(zhì)看做一個整體,不會將它拆成部分,但我們自己卻用所有的部分來湊成一個整體。我們靈魂意識的直覺也是如此,它很自然地在至高無上的“太一”中全面地證悟它的統(tǒng)一。

《奧義書》如是說道:“在宇宙的活動中顯現(xiàn)自身的神性,一直作為至高的靈魂,居于人的心靈。借助心靈的當(dāng)下攝而證悟靈魂的人,就能親獲永恒(?sha dēvō vishvakarmā mahātmā sadā janānām hridayē sannivishtah. Hridā manīsha manasābhiklriptō ya ētad viduramritāstē bhavanti )。”

他就是“毗首羯磨”。它向外顯現(xiàn)在大自然紛繁復(fù)雜的多樣性和作用力中,向內(nèi)則處于我們的靈魂并存在于統(tǒng)一性中。所以在自然領(lǐng)域,我們借助科學(xué)的分析和漸進(jìn)法來探求真理,但靈魂對真理的知解則因當(dāng)下的直覺而頓悟。我們無法通過點滴的序列式知識積累來獲得至高的靈魂,即使這種積累永無窮盡,因為他是“一”,他不是由部分所拼湊。我們只能以心傳心、以靈通靈去知曉它。在舍棄自我并與他面對面站立時,我們才能在愛與喜樂中知曉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