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認識我的陌生人女兒(1)

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猶太教育教會我的事 作者:吳維寧


經(jīng)歷陣痛、剖腹產(chǎn),四天后帶著新生寶寶回到家,把寶寶抱進新搭好的嬰兒床之后,我跟雅爸面面相覷,心中沒有問出來的問題是:“接下來呢?我們要做什么?”

我來到以色列后念了一年的語言學校,憑著半調(diào)子的希伯來文,在幼兒園找了個工作。我工作的幼兒園分為五個園,從三個月到六歲。也是因為希伯來文還是半調(diào)子,為了不誤人子弟,我在面試時跟園長自告奮勇帶小班(兩到三歲的小孩),也愿意在需要時,借調(diào)到托嬰中心(三個月到一歲)幫忙。我在臺灣時是高中老師,也曾在教育行政部門工作過,臺灣的朋友感嘆我從掌理、輔佐臺灣教育政策大事,“淪落”到天涯邊際的沙漠擦小孩鼻涕、換尿布,不禁替我的“大材小用”抱不平。而我,對這樣的轉(zhuǎn)變,倒是非常自得其樂。

正式成為“以色列媽媽”

說真的,不管我在臺灣對于重大教育政策有多么熟悉,在養(yǎng)小孩這件事情上,我卻是完全的新手。加上早就知道生產(chǎn)后不會有其他家人陪在身旁,托嬰中心的工作對于我“預備”自己做個媽媽,幫助極大。

剛生了長女小雅之后,還是新手媽媽的我在醫(yī)院幫寶寶換尿布、衣服的動作,有如軍隊操練一樣快速而正確無比,碰到寶寶哭鬧時也不會慌張失措。這讓育嬰室的護士們嘖嘖稱奇。

當然,托嬰中心給我的訓練不只如此。生老大之前的一年半里,我很認真地學習教養(yǎng)嬰幼兒的方式,像是如何幫寶寶洗澡、哄她睡覺,如何幫助寶寶建立每日的時間表,如何喂食副食品,如何從寶寶的哭聲與行為中分辨他是累了、餓了或不舒服。懷孕后,為了“入鄉(xiāng)隨俗”,我也認真地詢問了園長,希望她提供我養(yǎng)育知識,讓我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以色列媽媽。隔天,園長就買了本800頁的育兒書給我。她告訴我這本出自英國作家、全球賣了700萬本的養(yǎng)育書,也在以色列大為流行,到目前仍然被以色列的幼教界以及父母們視為新手父母必讀之書。

是的,不用懷疑,這個戰(zhàn)火連年、全民皆兵的中東國家,對小孩的養(yǎng)育完全是歐美的那一套,甚至我還認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自由放任。原因非常簡單:在1948年建國的以色列,當時的人口除了建國前就住在這里的猶太人及阿拉伯人、因中東戰(zhàn)爭而從阿拉伯國家逃出來的猶太人之外,最多的就是在歐洲二戰(zhàn)時集中營中幸存的猶太人。

歐洲猶太人在建國后,憑著原有的文化資本及知識,很快地掌握了這個多元文化國家中的政治、經(jīng)濟勢力,自然而然的,也把原籍國家中的教育方式也給帶了過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