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就是做這個的嗎?”
一個星期之后他告訴我,他開始認真對待這個“愚蠢”的工作,很快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覺。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之后,他終于嘗到生命的滋味,并且看到了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實現(xiàn)理想的可能性。以往他身在工廠,心思卻像迷途的羔羊,終日四處游蕩,生活也因此充滿了矛盾。
遵奉心靈其實并不難。你只需要收回曾經(jīng)遺棄的東西,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fā),而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詩人史蒂文斯在《關(guān)于最高虛構(gòu)的札記》中寫道:“或許真理完全維系于湖邊的一次散步。”心理治療有時過于強調(diào)改變,導致人們忽略了心靈的本性,盲目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完美”。在《答巴比尼》中,史蒂文斯更清楚地表述了他的觀點:“現(xiàn)實世界中的道路,比通往來世的道路更難尋覓?!?/p>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常說,人之所以為人,正是由于心靈的存在。我們越是發(fā)揮人的本性,就越能接觸到心靈?,F(xiàn)代心理學常被當成一種治療方法,試圖把人從人生的種種煩惱中解脫出來,而這些煩惱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志。我們總想回避負面的情緒和感覺,錯誤的選擇和不健康的習慣。但如果我們遵奉心靈的本性,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負面的”東西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一味回避人性的弱點和失誤,只會讓我們離心靈越來越遠。
當然,有些時候心靈的表達方式并不容易理解。一位頗有才華的年輕女子曾向我抱怨,她經(jīng)常一連幾天幾乎不吃東西,然后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吃完就嘔吐出來。這樣的循環(huán)無休無止,而且她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一問題已經(jīng)困擾了她三年之久。
如何看待心靈這種痛苦的表達方式?我們是否應該接受可怕的癥候和無可救藥的強制行為?這種不受理性控制的極端情況,是必然的嗎?每次我看到別人如此痛苦時,都要檢省我自己遵奉心靈的能力。我是否會因此而厭惡心靈?是否想要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準備盡一切可能,幫助這位女子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我是否能夠理解,如此詭譎的癥候,其實正是生命中的故事、儀式和詩篇?
任何形式的護理,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的,其目的都是減輕患者的痛苦。然而對于癥候本身,如果要采取遵奉的態(tài)度,就必須首先仔細觀察和聆聽,辨認痛苦所傳達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無為”反倒比“有為”更容易取得成效,也就是站在問題本身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像對抗療法一樣,專注于解決問題。這樣的工作本質(zhì)上是非剛性的,頗具中國道家思想的色彩?!兜赖陆?jīng)》六十四章說:“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边@正是護理心靈者的最佳寫照。
認識心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長時間的仔細觀察,以及準確得當?shù)恼T導。知識和理智會幫我們到達心靈的邊緣。許多宗教儀式都以洗手或灑水開始,象征著蕩滌心境,清洗掉一切目的、思想和意圖。認識心靈,我們也可以使用類似的儀式,清除心中的主觀意圖。
那位年輕女子的心靈,通過食物的意象,展現(xiàn)了她生活的故事。我用幾個星期時間同她探討,食物在她過去和現(xiàn)在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義。她說,在父母親面前,她常感到不自在。她想在世界各地流浪,不喜歡待在家里,但由于經(jīng)濟原因,她又不得不跟父母住在一起。她的一個兄弟曾經(jīng)很曖昧地觸摸了她一下,盡管那只是輕輕的一碰,盡管從未遭受過虐待,但她對此十分敏感。隨著談話逐漸深入,她開始透露出身為女性的復雜感受。